《做受歡迎的人》教案
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到自身的優秀品質和優點是受人歡迎的關鍵因素。
過程與方法目標:積極探索受歡迎的因素,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原則和方法,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集體意識,形成善于與他人交往的人格特征。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認識到哪些因素是受人歡迎的關鍵因素。
教學難點:學生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更好地與人相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情境導入:
教師為學生展示:遇到同學打招呼和無視同學獨自走過、接力賽發揮不好被同學安慰和被同學指責影響全班成績的圖片,通過圖片創立同一情境下不同行為對比,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人際交往中的不同行為的不同影響。
教師提出問題:
1.兩個小情境中,你更喜歡前者還是后者?
2.為什么?不同的行為會引起什么不同的后果?
引導學生們對認真思考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表現的意義。通過情境導入可以讓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激起學生的課堂參與欲,通過師生問答互動,從而引入本堂課的課題。
(二)新授活動
1.優秀品質找一找
(1)教師展示友情“調料”臺,包括友情善良,幽默,寬容等等;
(2)在“調料”臺中選擇三碗自己最喜愛的“調料”;
也可以添加“自制調料”,烹制一道美味可口的“友情大餐”;
(3)分享后自己的“友情大餐”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引導學生思考人際交往中,自身擁有優秀的品質會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更容易讓自己受到大家的歡迎。
(三)自主活動
2.小小行為大影響
(1) 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朋友的哪些行為是你喜歡的,哪些行為是你不喜歡的?
(2) 小組內分享交流,限時三分鐘。 (喜歡的行為:幫助別人,守信用;不喜歡的行為:沒有禮貌,言而無信)
(3)組內分享結束,教師邀請學生向全班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行為和不喜歡的行為,并說出具體的原因和影響。從而引導學生思考人際交往中,自身行為的差異帶來的不同影響,從而客觀全面地看待交往行為。
(4)教師引導學生從喜歡的行為和討厭的行為當中,反思自身是否有不足的行為。(文明用語使用得少;輕易許諾答應別人)
3.自我改進不能停
(1) 引導學生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思考自身需要改進之處,并補充完整自我改進表;
(2)表格完成后,教師邀請學生向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自我改進表,并請全班同學監督。
(四)總結
同學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不同人的陪伴,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受歡迎的人,其實只要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和謙遜禮貌的處理方法,就會收獲越來越多的朋友,祝福同學們都能收獲到美好的友誼,快樂地成長。
四、板書設計
本文字數1021字,大家根據面試時長進行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