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初為人母的我,有喜悅,也有茫然。面對這個軟軟糯糯的小人兒,不知該如何著手。
一切的照顧從笨拙慢慢到了熟練。
孩子漸漸長大,我發現,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對孩子的教育。
做父母不像做老師,是沒有經過培訓的,所以沒有什么專業的理論指導可言,初為人母,更談不上有什么經驗。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一路走,一路學,和孩子一起成長。
記得孩子初進小學時的一天,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孩子哭不停,無法勸阻。于是我請假去了學校。
老師說也不知道怎么惹到她了,就這樣一直哭,把她在學校任教的姑姑找來也沒用,所以只好給我打電話。
我知道,這是孩子在鬧情緒。每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這樣。
我仔細的反省了自己。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都做了什么。
隨意發脾氣、夫妻吵架也不避諱孩子、家里總是跳動著不和諧的音符、對孩子忽冷忽熱等等。
我的行為給了孩子負面的榜樣效應,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注入了很多負面因素。
這次的哭鬧事件,只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產生的初級效果,如果不做出改變,還會有很多棘手的問題等著我。
我下定決心改掉自己的臭脾氣!
一個爆脾氣的人被周圍的人評價為“好脾氣”,這是我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
慢慢的,我發現,以我的認知很難給孩子合適的教育引導,于是我開始查閱相關的育兒資料。
我終于知道了孩子心理撫養的重要性,給予他們心靈的營養——愛和培伴。
我終于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是社會的一員。父母只是接受了養育他們的使命,承擔了養育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對孩子的教育,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嚴厲和寵溺,很多人已用事實給我們證明了這是很失敗的教育模式。
曾經有一部由真實懸案改編的刑偵劇《冷案》,里面的主角林慧高中以前,在當高中老師的父親嚴厲管教下,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頭上一直頂著優秀的光環,最后墜入風塵。
在新聞中,總看到孩子因媽媽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而毆打媽媽的事件,這都是寵溺造成的后果,養了一只白眼狼。
在嚴厲和寵溺兩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青春叛逆期會爆發出更多不良的、出格的行為。比如打架斗毆、早戀、抽煙、逃學、沉迷網絡游戲等等。
從《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我學習了“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方法。終于知道贏了孩子不如贏得孩子。我們需要的不是孩子在我們的利益威脅、道德綁架下的服從,而是心甘情愿的信服。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 父母的權威性是必須的,但也不是亂用的。父母的權威性,是在孩子的行為嚴重偏離規則范圍時,給他們及時踩剎車,在必要的時候強制他們的行為,其實,這也是“和善而堅定”里面“堅定”的內容。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還明白了一件事:教育孩子,宜早不宜遲。
如果做好了孩子前期的教育,越往后我們就會感到越輕松。
比如抓住孩子成長中的各個敏感期,那么我們在引導孩子學習相關事務時就會事半功倍。這在我養育二寶時感觸頗深。
在二寶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我很配合他,讓他得到了很好的秩序練習,所以他現在做事很有條理;
在語言敏感期我有意識的引導他說話,所以他語言表達能力很好,能很好的與人溝通;
在識字敏感期和數字敏感期,我都會滿足他的學習好奇心,所以雖然他現在只是幼兒園中班,可他已認識了很多字,會算簡單的加減了。
若在孩子幼年時得到了很好的心理撫養,那么他的青春期都可以平穩度過。
當然,因為第一次當父母,我們可能會錯過養育孩子的很多關鍵時刻,特別是性格培養。
那么,在青春期,我們還有一個彌補的機會,只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青春期的孩子,日漸走向成熟,有很強的可塑性,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都可以在這一時期得到矯正。
錯過了青春期,我們養育孩子的路也基本結束。孩子也基本定型,孩子需要矯正的地方也只能靠他們自己的修為,進行自我療愈了。
養育孩子的路,也是一條自我修行的路。我們和孩子,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也希望我們能做到相互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