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落地,家庭教育已經上升到立法高度。近些年來,家庭教育已是全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毋庸置疑,但具體到家庭和每位家長要怎么做,卻幾乎沒有人能說的清楚。事實上,自從孩子出生起,家庭就已經開始對孩子產生影響。但很多家長誤以為孩子小不記事、不懂事,對此并不在意。

在我看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陪伴,沒有親子陪伴就談不上家庭教育。在教育行業工作的近10年里,我身邊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年輕一代父母中,幾乎沒有人不清楚陪伴的重要性,卻很少有家長可以做好。
首先,“在一起”不等于“有效陪伴”。很多人對陪伴存在誤解,認為孩子身邊總歸是有父母、家政阿姨,即便留守兒童的身邊也有爺爺奶奶,因此認為當下的孩子不可能缺少陪伴。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僅物理距離上的在一起,最多可以保證孩子的溫飽與安全,并不屬于陪伴。真正有效的陪伴是家長在一個時間段內,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放下一切事情,把全部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去關注孩子的需求,并給到正面的反饋。哪怕每天只有一兩個小時,這也是有效陪伴。但反觀我們身邊的家長,很常見的情況往往是,大人們在做自己的事,丟給孩子一個平板電腦自己玩,然后世界和平。長期缺少有效陪伴,孩子內心情感就會被忽視。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長時間缺少家庭陪伴的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更容易叛逆、不自信。在成年后性格會更加內向,也有一部分人會表現出更難準確察覺他人情緒。
其次,家長要學會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方法,這在孩子早期更為重要。我身邊的家長經常問,所謂的“有效陪伴”應該怎么做呢?根據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孩子在10歲以前有30多個發育敏感期,抓住兒童敏感期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不同的敏感期,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有針對性的互動,比如1歲左右觸覺敏感期的時候,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摸一些家里常見的扣子、不同種類的豆子等小物品去感受不同;2歲左右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家長可以教孩子唱歌謠。在這類親子互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提前想好互動的內容,放下手機,專注在孩子身上?;又?,要對孩子的反映及時給予正面的反饋。一般來說,家長每天安排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與孩子進行親子互動,并逐漸形成習慣,便可以有效提升親子關系。
再次,為人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尤其是對青少年。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通過模仿家長習得的,所以說孩子是家長最真實的映射。家長都希望孩子喜歡學校,不去沾染不良習氣。但現實殘酷的一面是,如果家長每天放不下手機,孩子也會跟著沉迷;如果孩子經常處于家庭沖突中,就更容在學校里成為霸凌或被霸凌的一方。相反,家長本身喜歡閱讀,就會自然營造出閱讀氛圍,孩子也會慢慢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簡言之,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么自己要先做到。所以曾經有調查顯示,在眾多行業中,家長從事教師職業的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比例最小,考入重點大學的概率同時最高。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另一個職責——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并且擁有愛別人的能力。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該僅僅因為是小孩子就被父母敷衍。孩子的內心敏感而細膩,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尊重,這樣才孩子可以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會明白爸爸媽媽是可以依賴的人,是遇到困難時可以求助的人。只要這個信念在,就已經可以讓避免很多成長中的悲劇。但往往我們的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初衷?!鞍职謰寢屖遣皇侵皇窍矚g成績好的孩子,而不是我?”,“如果有了弟弟妹妹,媽媽是不是就不愛我了?”,“我如果不聽話,爸爸媽媽會不會不喜歡我?”等等在大人看起來很荒謬的問題經常困擾著很多孩子,究其根本往往都是沒有得到或者沒有理解父母的愛。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是我很認同的一句話,也是我們反復強調原生家庭重要性的原因所在。重視家庭教育,有效陪伴,希望所有家長都不要再在“假裝陪伴”中錯過孩子的成長。
(作者: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