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會隨著成長而變化,各個年級的學生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掌握孩子心理,會讓師生間、親子間、社會交往時溝通更順暢。一年級小學生剛剛進入小學,對小學生活既感到新鮮,又有些不習慣,因而一時難以適應,好奇、好動、喜歡模仿,有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等特點,很難做到專心聽講,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信任老師,并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

一、一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年級學生思維特點處于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的過渡,思維處于半邏輯狀態,以形象思維為主。一年級小學生的認識過程與學前兒童還有許多相似之處,無意性和具體形象性仍占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社會生活和教育的條件下,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得到迅速發展,形象記憶在一年級學生記憶中占重要地位。
一年級的兒童注意范圍狹窄,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感興趣的問題上,就忘記了別的事情,他們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不能要求他們同時注意幾件事情,如:不能要求兒童邊聽講邊抄寫。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主要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帶有強烈的興趣性、直觀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穩定,容易被新穎的刺激所吸引,容易分心,注意力不持久,能保持的時間只有10-20分鐘。

一年級學生交往特點依戀心理比較重,對老師的信任幾乎是無條件的,常掛在他們嘴邊的話是:“老師說了……”他們對老師的信任超過了對家長的信任,老師說的話、提出的要求如“圣旨”,他們開始評價自己和別人,但評價自己時,只看優點,評價別人時容易受成人的左右。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當前入學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任性、隨便,做事很少考慮別人,如隨意發言。他們很少能顧及到客觀外界與自我的關系,只會以自我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動。再有就是容易受到同學的影響,見到喜歡的同學玩游戲,就愿意和他們一起玩,見到別人有的文具或課外讀物,他們自己也要有。因此,一年級學生的好朋友換得很快,不能持久和某一個同學做朋友。
二、一年級小學生的行為特征
一年級小學生的行為特征活潑好動,喜愛游戲,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大。他們好奇多問,對一切新事物都感到興趣,新鮮感比較強,但是能保持的時間卻很短,如:剛剛糾正的握筆姿勢過了一會又錯了,剛剛挺直了坐姿不出一會又彎了.這一時期的孩子活動、行為缺乏目的性,如:為什么要學習?一年級孩子是不太清楚的。如:叫他復習功課,他可能津津有味地看書本中的插圖;一有其它聲響,注意力就被吸引過去了。

在生活、學習、活動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監護和具體指導,否則很難完成持續性較長的任務,如學生上課時,新授課內容不能超過15分鐘,否則,就會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一年級兒童的注意還不穩定、不集中,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維活動服從于一定的目標。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以致離開原有的目標。如:上課時注意了自己的新鉛筆盒,而沒有注意聽教師講解。
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較為強烈,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喜歡回答老師問題,不管自己是否想好,非常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是學生的自我認識的過程和希望被老師肯定的心理。課間,一年級學生非常樂于向其他人說出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特別是那些覺得非常驕傲的事情,這樣可以讓同學覺得自己很棒,能贏得更多同學對自己的喜歡。學生回家后,往往纏著爸爸媽媽要把自己在學校里面看到的、做過的事情講給他們聽,愿意讓爸爸媽媽分享他們在學校的收獲。這些都能為孩子語言發展提供良機,不管孩子是否能把事情描述準確,都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都應該給以鼓勵。

三、應對策略
針對一年級的孩子對學習有好奇感,卻很難做到專心聽講,獨立完成作業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變化無常,容易疲倦;行為動搖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沖動和特別敏感,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并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學習應盡可能增加趣味性,應增多以活動和游戲的內容,可通過繪畫,講故事,做游戲,定時、定量、定效的學習能力訓練的方法實踐。教育者及家長應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和游戲中自主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在學生學習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也只有學生在充滿好奇心,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才會逐漸的掌握學習方法,才會感悟到實用性。也只有在感悟到實用性時才會對學習興趣保持高度的熱情,這股熱情才會持久,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小學一年級學生應以適應和培養習慣、培養學習興趣為主,引導孩子怎樣愉快地學習。家長可以了解使用心理學習能力訓練方法入手,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