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健聽女孩》,許多觀眾看過以后都會被這部溫情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翻拍自201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貝利葉一家》。
電影主要講述父母和兄弟是聾啞人,日常主要依靠健全女孩對外溝通交流,而女孩很愛唱歌并且很有天賦,經歷家庭的愛與枷鎖矛盾,最終女孩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奔赴夢想。在一個聾啞家庭出了一位唱歌有天賦的孩子,這樣的題材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有些朋友說翻拍的《健聽女孩》很出色,筆者則覺得兩部電影各有千秋。
家庭和愛
兩部電影在家庭職業(yè)和人物關系上有所不同。
原版《貝利葉一家》一家以經營農場為生,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大女兒和弟弟,一家人都比較外向,敢于主動承擔責任。
而翻拍的《健聽女孩》一家以捕魚為生,家庭成員父母、哥哥和女兒,一家人在日常對女兒的依賴很強,并且比較被動。
在職業(yè)和人物性格上,《健聽女孩》塑造得似乎更突出。
《健聽女孩》將經營農場改為捕魚,電影這一設定在實際生活中其實很有難度,因為捕魚需要人能聽到通訊,才能保證出海安全。而這一點也成為電影后續(xù)女孩選擇夢想還是留在原地兩者之間最矛盾最具沖突的一幕。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翻拍版本用了挺多筆墨展現,因此幾個人物塑造得也更加立體。比如父親在電影中不愿與其他捕魚的人打交道。但哥哥很努力地想要成為妹妹這個角色,擔當家人和外界溝通聯(lián)系的橋梁。媽媽則是很典型的一位聾啞殘障人士,在她都認知里健全的群體不會接受聾啞人群體,也因此對女兒過分依賴,又有著很強烈的保護欲。女孩則因為家庭的原因對自己的聲音感到自卑,也因為家人對自己的依賴,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
電影中很真實地還原了一個聾啞家庭的生活狀態(tài),在家庭情感上的表達上也比《貝利葉一家》更豐富。父親雖然聽不見但努力理解女兒的天賦并給予支持;母親因害怕女兒受傷而不敢放手;哥哥希望妹妹去追逐自己的歌唱夢想,努力想要承擔起妹妹的角色,但又因為自己聾啞缺陷而生氣自責。
父母、哥哥和女孩之間有矛盾沖突,但又始終有著割舍不掉的愛,最終大家都理解和支持女孩逐夢。通過這些矛盾、沖突和溫情的片段,電影的主題變得更深刻。
因此在主題和戲劇沖突上,筆者認為翻拍的《健聽女孩》似乎更勝一籌。而原版《貝利葉一家》在家庭關系和人物性格塑造上相較之下就相對柔和。
愛和音樂
因為主要是講女孩唱歌的電影,所以電影當中音樂元素非常多。至于是原版的還是翻拍的電影音樂好,就見仁見智了。
就筆者自己對音樂的審美而言,筆者更欣賞《貝利葉一家》的音樂。電影里面出現的幾首歌都是法國經典歌曲,導演選的歌與電影主題非常契合,筆者幾次淚目都是因為這幾首歌。它們也是從幾年前開始就一直存在于筆者歌單中,至今仍然十分喜歡的幾首歌。
電影開頭一首節(jié)奏感超強的《that’s not my name 》結合女孩騎自行車的片段,讓人印象深刻。
電影里合唱團唱的兩首也非常好聽《La Maladie D’amour》《La Java De Broadway 》
以及男女合唱的一首歌《Je Vais T’Aimer》
女孩獨唱加手語的那首歌,與父母孩子之間關于夢想成長的主題非常契合,讓人淚目。
筆者覺得,插曲應該是《貝利葉一家》最大的亮點了。
而《健聽女孩》里出現的幾首插曲,除了女孩在電影后半段獨唱的那首歌《both sides now》很動人,其他的歌曲就沒有帶來太多驚喜里。
幾個感動瞬間
電影最觸動人心的幾個瞬間,《健聽女孩》和原版《貝利葉一家》還原度還是挺高的,而在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健聽女孩》更好。
感動瞬間1
一家人前往學校聽合唱團的演出,開場后其他人都聽得十分投入,女孩的一家人因為聽不見只好在臺下自己聊自己的,后來他們從周圍人的表情和神態(tài)當中意識到女兒應該唱得很好,于是跟著打節(jié)拍跟著鼓掌。電影用了兩個視角切換,一個是女孩視角,一個是她家人視角。開始是女孩視角,而后轉換家人視覺那一段全程沒有聲音,只有大家的神態(tài)和表情畫面。這一個由正常聲音到靜默瞬間切換的處理真的太好了。一吵一靜之間,讓筆者觸動非常大。
女孩視角
家人視角
家人視角
如果能多一些從聽障者的角度去感受周圍,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感動瞬間2
演出結束一家人回家后,父親在屋外拉著女兒,讓她再唱一次演出的歌。父親用手按著女兒的喉嚨,一臉認真地感受女兒的歌聲。
父母的愛,不分中外,似乎從來都是如此。他們或許不懂你所做的事和你想實現的夢想,但卻是那個最想理解你,最想懂得你的人。
感動瞬間3
女孩最終得到家人的支持,前往比賽/入學現場考試,奔赴歌唱夢想。女孩在臺上一邊深情演唱,同時結合手語,好讓家人在臺下也能“聽”得懂。這一幕,兩部電影雖然所選的歌曲不同,但都非常打動人心。
我們從來不缺少愛,只是缺少了恰當表達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