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師叫家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馮女士的兒子就讀于職院附中,初一下學期的一天,她收到了班主任老師的私信,讓她近幾天抽空去一趟學校。
作為一名學生家長,被老師約談不是件新鮮事,對馮女士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因為生活和工作原因,兒子是老家的爺爺奶奶幫著帶大的,小學一年級時才接回自己身邊。學習習慣不太好,成績也很一般。小學階段,就經常因為各種問題,沒少被老師叫過。
每次去見老師,都倍感壓力,在老師面前,總感覺自己就像個犯了錯的孩子。
怎么說呢,孩子不爭氣,家長臉上無光;沒教育好孩子,內心自責愧疚;面對老師反應的問題,無能為力、無所適從……
這些都讓她很不自在,不想、不愿,甚至害怕去見老師。怕到什么地步呢?
說起來不怕你笑話:每次見老師,兩口子誰也不想去,有時實在是沒辦法,還得猜拳決定。
每次見完老師回家后自然也沒啥好心情,對著一個怒其不爭的孩子,一頓批評教育,有時甚至還會動手打孩子,整個一個連鎖反應。
所以請家長這件事,不光是孩子有壓力,父母又何嘗輕松!
打孩子上了中學,平日里住校,周末回家。日子過的還算安穩。
可這一次,老師突然請家長,憑經驗馮女士就知道一定是自己那不省心的兒子又惹了什么事,沒辦法,在怎么著也得硬著頭皮去啊。
她又一次忐忑不安的出了門。
事情是這樣的:孩子晚上十一點多了還不睡覺,說閑話聊游戲,嚴重影響其他同學休息,更要緊的是,還聊到了打算找個同學去下點零花錢。
這可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聽到這兒,馮女士已經感覺到問題比較嚴重了,那種熟悉的、揪心的焦慮又一次襲上心頭。
只覺得無顏面對老師,又拿兒子沒辦法,心里盤算著老師會不會不讓住校了,那該怎么辦?此刻自己又該說些什么來應對?
可接下來老師并沒有像她預期那樣把問題仍給自己,看到馮女士的局促不安的樣子,老師還安慰她:
“孩子做錯事很正常,家長又沒犯錯。叫家長的目的不是告狀,就是想好好溝通一下,家校合力做好孩子后期的教育工作。”
老師還提到了孩子身上的諸多優點,并闡述了自己對這次事情的處理方式,即維護了校規校紀,又給孩子預留了改正的余地,很是妥當周全。
班主任老師客觀溫和的態度,善解人意的語言,像一陣春風拂過心間,融化著自己的焦慮和不安。
再回頭想想整個過程:老師沒有在群里通知自己,而是私發信息,就是在家長群里給自己留了面子;說讓自己這幾天抽空來一趟學校,就是在時間上給了自己彈性的選擇;解決問題時,溫和而堅定,充分體察了家長的心境,溝通高效又順暢。
這些,讓她第一次有了一種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動。原來,被叫家長,還可以是這樣的感覺。
走出校門,她已是熱淚盈眶,多年來第一次沒有因為老師約談而引發家庭關系摩擦,這也讓馮女士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溫和的力量原來可以勝過強硬的指責。
馮女士打心底覺得孩子上對了學校,遇到了好老師。
作為一名老師,知識講解與傳授是工作的重要部分。老師,的確是一名知識服務者,但同時,老師更是一名情緒工作者。
如果說隨著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知識的獲取可以越來越便捷,那么老師作為一名情緒勞動者的價值,卻永遠無法替代。
這種家校溝通、處理和家長、學生關系的鏈接能力,就是一位老師身上不可或缺的“軟技能”。
在這個普通又平凡的崗位上,老師們揮灑著青春,有了更豐富的人生閱歷,有了對他人處境更細膩的體察,也有了一顆愈加柔軟的心靈,正是這顆柔軟的心,呵護了純真的學生,溫柔了斑斕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