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過:“外邊沒有人,只有自己”。
能不能把情緒控制好歸因到底還是取決于你自己!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詞,叫做“情緒成本”。
當我們因為一件小事而大發雷霆,或因為一次誤解而深陷悲傷之后,我們需要用更多的能量去平復心情,花時間來消磨這些事帶給我們的影響,而這就是消耗情緒成本的結果。
我們總在討論時間成本、金錢成本,殊不知情緒是最昂貴的隱藏成本。
看似不易量化,卻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與行為。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如果只懂釋放,不懂收斂,我們就會變成自己情緒的奴隸。
因此,要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受它驅使我們。
記得去年我跟哥哥因為店里裝修的事情發生了沖突,氣得哥哥把桌子摔壞了,那一次是我從小到大以來我跟他吵得最厲害,也是最難忘的一次!
當時我看到他大怒摔桌子的情景,我恨他,我感到崩潰了,我難受,我就是想不到他行為如此可怕,我一時間接受不了就離開了家,跑去外面痛哭起來,后來哭完我冷靜下來一直外面的街道走了許久,我一邊走一邊胡思亂想著,越想越委屈,越來越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甚至懷疑生活。
我走著走著快天黑了,我還是不想回去,無意間看到路邊有一塊牌寫著,“沖動是魔鬼”五個字,我就愣住了,我在想,如果當時我不喋喋不休,我哥是不是就不會這般生氣,如果我們能沉住氣一起去商量,去聽聽彼此的想法再否定,又或者在我們即將要發生爭吵時,我們都冷靜三秒控制一下自己情緒,那就不會發生剛剛那一幕,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有時候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所以不要那么較真,越較真你就越累。何不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呢?也不一定要事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讓對方和你一模一樣,當你這么想時,你就釋然很多了。
意大利有一個短片叫《星期六》,一個普通周末的早晨,獨居男子一邊吃著香蕉,一邊盤算著今天的工作清單:洗碗、洗衣服、丟垃圾、支付賬單、打掃浴室,還要打個電話給媽媽,晚上再找點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來做……
他在腦海里把所有事情反復盤算,到底先做哪件才好,并且預想了每件事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結果,試圖找到最好的做事方式。
很快,日暮黃昏,月落樹梢,一天過去了,臟衣服還是堆在洗衣籃里,賬單也沒有付,男主人公什么事都沒有做,卻感覺身心疲憊。
有時候,我們忙了一天,腳不沾地,只要睡一覺,就能元氣滿滿;有時候,一天什么也沒做,卻感覺特別累,休息幾天都緩不過來。
其實,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體力上的辛苦,而是大量的情緒內耗。
情緒內耗多的人,往往是情緒觸角特別多,觸動不了別人情緒的事,卻能讓他感到焦慮、恐慌、迷茫。
那么如何做到情緒自控?
(1)修煉鈍感力——提升你的幸福力
作家渡邊淳一提出了一種“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鈍感力。
在鈍感力的五項鐵律中,其中之一就是“迅速忘記不快之事”。
每當我們出現負性情緒的時候,就可以運用鈍感力思維。
讓自己忘記生活中不愉快的經歷,把負性的情緒都過濾掉,保護我們正常的情緒不受其影響。
不去想不愉快的經歷,也別讓壞情緒過夜。
這樣就能保證新的一天都是積極向上的情緒,我們的工作與學習也會更加高效。
用鈍感力保護好我們的情緒,用相對舒適和坦然的心態面對生活,生活才會更加精彩美好。
(2)黃金“6秒鐘”法則——助你覺察情緒,留住理智
心理學上,有一個“6秒鐘法則”是這樣說的:
當人遇到憤怒的事情時,需要等候6秒鐘再做決定,從而避免情緒影響判斷及決策。
當引爆不良情緒的事情發生時,巧用“6秒鐘法則”,能把我們從暴怒的邊緣拉回冷靜,恢復理智的思考力。具體步驟如下:
1、在心里跟自己約定:先不要發火。
2、暫時先把自己的視線先從對方臉上移開。
3、心思專注在回想6種“礦泉水”的品牌。
4、等到成功回想6種“礦泉水”的品牌后再開口說話。
當我們想發怒時,先自問是否只是想圖一時嘴上的痛快,還是要真正改變狀態、解決問題?
(3) 修煉你的心態——心態好了,福氣就到了
著名的費斯汀格法認為:生活中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也就是說,我們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事情的發展走向。
對事物做出的反應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也都取決于我們的心態。
曾聽過一句話:
“別人給你扔石頭,如果你只顧著生氣或者扔回去,那么結果就是傷人傷己。
反之,如果把石頭收好,它就可以用來建你的高樓大廈。”
所以,學會拋棄固有的理念思想,遇到不如意的事,別再只顧著生氣;
學會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問題,會發現眼前不再是一地雞毛,更多的是風景。
余生很貴,愿我們都能卸下情緒的枷鎖,控制好我們的情緒成本,減少情緒消耗,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從容,過得舒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