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焦慮這個詞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當KPI沒有完成時,腦子里想的都是未完成的工作;
與同事有了一點小摩擦,整日心神不寧,擔心以后很很和諧相處;
定了很多目標,卻一件件地束之高閣,一邊埋怨一邊麻痹自己。
面對這些困境,你會怎么做?
在《如何停止胡思亂想》這本書中,作者卡羅爾·克肖和比爾·韋德從腦科學出發,通過分析腦波波長,解釋了焦慮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5個小方法幫我們克服焦慮。
這兩位作家都是執業時間長達30年之久的心理學家,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
01 神奇腦波
我們的大腦分為五種腦波,你的狀態由其中占主導的那個腦波決定。
這五種腦波按照活躍程度依次是 β、α、 θ、δ、 γ,其中β是最活躍的,越往后的越緩慢。
如果你的主導波是β波,你會緊扣目標,焦躁不安,時刻想著問題。
比如一位母親,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一有下滑就容易焦慮,到處請老師輔導,就是陷入了β波。
要緩解焦慮情緒,就要引導大腦進入平靜狀態的 α波,而這主要靠轉移注意力,具體怎么做呢?
02 聚焦
聚焦是指眼神的聚焦訓練。
選一塊潔白墻壁上的一個點,或者你目之所及的一個點,盯著看5-10秒鐘,一定要專注。
然后轉移注意力,繼續盯著這個點的時候開始關注周邊情況,并回想讓你焦慮的事情。
讓你的關注點在窄和寬之間來回移動。
就像一個高水平的司機,開車時視野很開闊,不僅能注意到前后左右的安全距離,也能欣賞沿途的風景。
反之,一個蹩腳的司機視野狹窄,不敢放松,一眼望去都是障礙,也更容易產生焦慮。
03 暗示
焦慮和驚奇感一樣是高喚醒情緒,積極的暗示能幫我們緩解。
所以我們可以做兩件事,一件是控制焦慮的喚醒,不讓焦慮流遍全身,另一件是用積極的詞語來更好地控制。
比如你是一個演講經驗不多的人,在即將進行一個重要演講前手腳發抖,抑制不住的緊張讓你的語氣都在顫抖,這時焦慮也油然而生。
怎么辦?跟自己不停地說“我不緊張”“我不緊張”有用嗎?
沒用,而是要告訴自己“我很興奮”,用積極的詞語控制焦慮,把“威脅論思想”轉變為挑戰者心態。
不止是演講,平時也可以多用積極的詞匯暗示自己,比如工作積壓在一起了,可以對自己說“是時候展示我的高效率了”。
04 暖手
當我們焦慮不安時,血液從四肢涌向身體的中心。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感到恐懼和沮喪時,雙手冰冷的原因。
這時候我們如果讓雙手變溫暖,可以增加流向雙手的血液量,將焦慮轉為平靜舒適的狀態。
怎么變溫暖?兩只手互相搓?不,物理方法不行,得靠精神的力量。
什么意思呢?我記得小時候讀書時,冬天的教室沒有暖氣也沒空調,雙手凍得不行,這時我會想想撒哈拉沙漠的炎熱,心里頓時平靜不少,手也能慢慢暖和點。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想象自己站在火爐前,將注意力集中到手心,手能慢慢溫暖起來,釋放的α波也慢慢增多,從而進入專注舒適的狀態。
這比深呼吸更能讓我們平靜,也更容易操作。
05 散步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當你在散步時,思路往往更清晰,也更容易冒出不一樣的點子。
其實這也是因為在散步時,你是很放松的,大腦產生的α波可以刺激有趣的想法,突然跳進你的腦海。
那散步時要注意什么呢?不要帶手機,把注意力放在路邊的風景或步伐上。
作家連岳就曾說過,散步是最好的運動之一,每天走五六公里,就能大大提升健康。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在28歲之前諸事不順,得不到編輯賞識,被愛人拋棄,唯一的親人也撒手人寰。
病愈后,他想通了,帶著把斧頭來到瓦爾登湖,親手建了一個小屋,每天散散步寫寫文章,成就了語語驚人的《瓦爾登湖》。
除了散步外,其他的運動比如打球、爬山都可以,但散步更能從內心緩解焦慮。
06 挺胸
焦慮的人走路時都有點急匆匆,并有點背部僵硬的感覺。
這時如果能改變你的姿態,比如昂首挺胸,也能激發自信和確定的感覺。
你可以想象自己是某個超級英雄,正威風凜凜地去執行某個任務。
但你不必真的穿上那樣的衣服,你要訓練大腦,進入英雄式的心態,想象自己也有英雄般的信心和力量。
因為想象力本身有強大的力量,能將腦電波由β波轉變為α波,眼前的焦慮與之相比不足一提了。
這也是為什么人們都喜歡英雄的原因,除了他們真的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之外,也滿足了我們對英雄的幻想。
這種幻想能激發對抗焦慮的力量,讓α波成為大腦的主導波。
總結下,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腦波的原理,分享了5個對抗焦慮的小方法,每個都很實用,試著用起來。
心理學上這樣形容焦慮:它就像一個追著你跑的小怪獸,你越是因為害怕而四處逃竄,反而越是無法擺脫它。
最好的辦法是對癥下藥,找到合適的途徑去化解。
參考書籍:《如何停止胡思亂想:做一個快樂的人》[美]卡羅爾·克肖、[美]比爾·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