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情緒來了,智慧就跑了。
家長要控制情緒,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弄清楚家長情緒來源很重要。
第一種,缺乏耐心。
那么對孩子的耐心從哪里來?
個人以為,做家長的耐心,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自己親自帶孩子,陪伴孩子。在生活的點滴中親手照顧孩子的一切,就能完全明白孩子為什么哭,為什么鬧,也明白孩子為什么笑,為什么喜歡你。當孩子出現問題,才知道怎么引導,怎么化解,減少強加和自以為是。
第二種:急功近利。
這樣的心態在輔導作業的時候,特別明顯。
1、光是上課聽老師講一次,就想著孩子學會學懂。沒懂就是沒認真,怒!
2、光是上課聽老師講一次,就想著舉一反三。這都想不到,罵!
家長幻想孩子,光是上課聽老師講一次,就能記住了,還能融會貫通。
其實,每個孩子的理解力、記憶力、接受能力完全不一樣,學出來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樣。
就像吃飯,有些孩子一口口飯,就能吃飽,有些孩子要吃兩碗飯。
學習同樣如此,有些孩子就像飯量小的孩子,老師開個頭,點一下,他就能學會還能舉一反三;有些孩子就像飯量大的孩子,需要老師反復強調,更有些孩子老師反復強調不夠,還得家長回家反復強調。
如果,翻看孩子上課筆記或從老師那里確認孩子上課認真了,還需要知識反復的孩子建議家長選擇接受這個事實,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三種:想當然。
1、家長沒有教過的“行為”,就想著孩子應該會。
2、家長自己做不到的“行為”,就試圖讓孩子做到。
家長覺得很簡單的事,于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應該會,不會,憤!
第四種,盲目攀比。
謎一般地相信,隔壁班的誰誰誰,從來不寫作業不聽講,考試總是第一!總覺得自己孩子不夠努力,為什么別的孩子可以,自己的孩子不行。念!
第五種,過言不及。
這類家長很有耐心,能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道理。僅是試圖用嘴說教,而不是用手用動作示范。講到一定的次數,在重復中,爆!
第六種:出錢大方!
啥問題都寄希望于報一個課外班就能解決。出錢沒問題,出力和出時間就有點不從心,如果孩子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出了這么多錢,你就這個樣子,責!
以上這些“雷”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盡量不踩,不斷審視自己,積極想辦法,把解決問題、關注孩子內心放在重要位置,智慧地將家庭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