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發展最活躍的階段,也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階段,因此要關注心理健康。
教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變化的特征,并開展必要的性知識教育,培養學生愛的情感,正確認識和區別友誼與戀愛,培養學生心理承受抗挫能力。
分述如下:
第一,教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變化的特征。
中小學生心理活動從簡單、具體不斷向復雜、概括發展;從無意向有意發展;從籠統向分化發展;從零亂、易變向系統、穩定發展。
中小學生心理正處在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育”過程中,這種發展性,是我們增強中小學學生教育可塑性信念的一個最堅實的基點。對學生而言,聰明與“笨拙”,都是暫時的;好與“壞”,也是相對的。
學生在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由于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身體迅速生長,新陳代謝旺盛,愛動不愛靜,易感情用事,易沖動,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強烈的自尊心促使他們不愿服輸,總想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是開始對性知識發生興趣,對兩性關系已有朦朧意識,但又不十分清楚,對異性產生好感,出現性意識的萌動。
由于青少年身體的成熟早于思想的成熟,往往會在一些問題上出現困惑或不健康的想法。若得不到正確引導,他們可能通過不正當途徑來探討有關兩性知識,而受到毒害。
第二,開展必要的性知識教育。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為主要內容的生理成長,對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及社會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形成這一時期的幾個重要特征。所以開展性知識教育對于青春期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培養學生愛的情感,正確認識和區別友誼與戀愛。
青春期學生早戀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問題,如何正確的引導青春期學生早戀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第四,培養學生心理承受抗挫能力。
青春期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對于挫折的抵抗力也不如成年人,所以引導青春期學生如何自我調整挫折也是心理健康健康的一個最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