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少年期)是個體由童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年齡范圍在11、12歲~15、16歲。初中階段。
第一單元 青春期(少年期)的生理發育加速
青春發育期的生理迅速變化是由激素分泌量的快速增加所決定的,包括整個身體的加速成長和性成熟兩個方面。
青春期在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兒童產生成人感,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于半成熟狀態。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是造成青春期心理產生各種矛盾的根本原因。
1、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2、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
3、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4、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單元 青春期(少年期)的認知發展
一、記憶的發展
(一)少年期的短時記憶,又稱記憶容量(廣度)達到一生中的頂峰
初中生的記憶容量既高于小學生,也高于大學生,達到11.04±0.4,超過成人短時記憶容量(7±2)。
(二)對各種材料記憶的成績都達到高值
(三)十五六歲達到最高峰,到十七八歲出現略有下降的現象。
二、思維的發展
青春期的思維發展水平達到皮亞杰劃分的形式運算階段,能夠用符號進行抽象思維。
(一)形式運算階段思維的特點
1、思維形式擺脫了具體內容的束縛
2.假設演繹推理能力的發展
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再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來檢驗假設,不斷放棄不正確的假設,及時建立新的假設,從而使建立假設和驗證假設的能力逐漸提高并趨向成熟。
(二)抽象邏輯推理能力顯著發展
第三單元 少年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按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嬰兒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飛躍期)。
(二)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1.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體征
2.深切重視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
3.十分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
4.有很強的自尊心
二、情緒的變化
(一)青少年情緒和心境的發展呈現出動態的發展趨勢
拉森發現:青春期早期,積極情緒較少,消極情緒較多;情緒的穩定性較差,起伏變化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緒穩定性增加,情緒起伏變化逐漸趨緩。
(二)情緒變化的特點
1.煩惱增多
2.孤獨感、壓抑感增強
3.經常出現難以控制的情緒波動,稱為青春期躁動。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特點
幼兒期的自我中心現象是以自我感受、自我認知來理解他人感受和認知的現象。
少年期自我中心是以人際關注和社會關注為焦點,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的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可以用“獨特自我”與“假想觀眾”來表示。
四、第二逆反期(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的要求則是全面的,從外部因素到內在因素,從行為表現到精神自主和人格獨立。
(一)少年逆反期的表現
1.追求獨立自主。
2.追求社會地位平等。
3.觀念上的碰撞。
(二)反抗的主要對象
反抗的主要對象是父母,但也有遷移性。有時會將正確的也一起排斥。
(三)兩個逆反期的異同
1.兩個逆反期的共同點:
一是都要求獨立自主;
二是都出現成長和發展的超前意識,前者具有“長大感”,后者具有“成人感”。
2.兩個逆反期的不同點:
第一逆反期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點是要求行為、動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他們的要求有許多是自己力所不及和不切實際的。
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獨立,要求社會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關方的控制。但由于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的矛盾性給他們帶來許多困惑和危機。
第四單元 少年期面臨的心理社會問題
一、網絡游戲成癮
網絡成癮屬于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失控,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受損。
(一)網絡成癮者的主要表現
1.不由自主的強迫性網絡使用。
2.在網絡游戲中獲得強烈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3.停止網絡游戲會出現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不良反應。
4.在網絡游戲中所獲得的虛擬感受反過來會強化無限上網的欲望,造成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
(二)造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
1.網絡游戲本身的特征。
2.青少年本身的特點及個體的人格特征。
3.家庭環境不良和學校壓力過大。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癥
青春期精神分裂癥的主要表現:
思維紊亂,不能控制情緒、人格混亂,扭曲現實或者與現實脫離聯系等。
發病原因:
一是遺傳因素所致。
二是青春發育期身心發展迅速帶來的各種不適應、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機。
三是青春期性機能的迅速發展和成熟、失戀等誘因而導致性妄想等。
三、自殺傾向
自殺已是一個全球問題。我國已屬于世界上高自殺率國家之一,平均每年自殺死亡人數達28.7萬人,還有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已是我國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是15~34歲人群的第一死因。
造成青少年自殺的原因:
1.心理障礙。青少年自殺者中90%都有心理障礙,以抑郁最為常見。
2.家庭環境惡劣。
3.學校的強大壓力。
4.不能面對個人遭遇的問題。
四、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違反社會行為規范和準則或從事各種違法行為等,屬于反社會行為和犯罪。青少年的違法行為比例比其他年齡段的人要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引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因素:
1.有些家庭成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溫床。
2.同伴因素和群體壓力。
3.青少年自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