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會經歷不同的時期,在每個時期個體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特點,也將面臨不同的人生任務和成長危機。就如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個體的畢生發展分為八個時期: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人早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其中,青春期是最讓父母頭疼、擔心的時期,也是最讓孩子困惑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孩子因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變化,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是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的前提。
- 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漸漸地開始注意到自己與他人在想法、思維、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開始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主體意識。他們會想要逃離父母的控制,追求獨立。
然而,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物質上,他們都沒有具備獨立的條件,往往還是得依靠父母。心理上的依賴表現為:由于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不得已還是得向父母尋求解決方法、途徑或者幫助;物質上的依賴更為明顯,沒有經濟獨立,且離不開父母的照料。
這種獨立意識和依賴心理將伴隨孩子的整個青春期,讓孩子感到很迷惑、無助、煩惱,甚至是自我否定。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間、自己穿衣打扮、自主學習,逐步消除他們的依賴心理。
-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有很多憧憬與渴望,會幻想自己的未來有多么多么的美好,對未來充滿了向往。而他們這些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有時就像天邊的星星一樣,美麗、閃耀,但遙遠。孩子們幻想著自己是英雄、女神,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并超越平凡人的一生。
理想,給予了孩子憧憬與熱血。但成長、成功的過程,并不是一個被動、不需要努力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并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承受成長所要面臨的壓力,也沒有準備好付出獲得成功所需要的努力。或者有些人知道成功需要當下的努力,但卻難以承受學習過程中的艱苦、挫敗、無望,沒有重頭開始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耐心,漸漸采用了放棄、逃避的自我保護策略。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和矛盾,也是伴隨著孩子的整個青春期的。解決這些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需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不斷去嘗試、不斷努力,并不斷接受挫敗,不斷調整,再次前進。這個階段,父母的肯定、支持、信任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 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的矛盾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懂得享受,并樂于享受。從小到大父母包辦各種大大小小的事務,孩子基本上都不用勞作。漸漸的,他們習慣了不勞作,會吃會喝會玩,就是不會做事。因為什么都不會做,在家中基本沒有參與感、責任感。
解決這種矛盾的關鍵在于培養孩子的勞作意識,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勞動,知道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比如,孩子喜歡吃餃子,便引領他學會享受包餃子的樂趣,品嘗自己的勞作成果,這不僅會讓孩子明白勞動的意義與價值,也會讓孩子獲得一種滿足感、成就感。
- “自我封閉”與渴望理解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孩子會慢慢地發覺自己的獨特性,發現其實每個人的思想、情感與行為都會有差異。總有那么些人與自己的思維不在一個頻道上,特別是父母,孩子會覺得他們自身的想法不被理解,溝通不到點子上,通常會感到失望、憤怒,進而漸漸隱藏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還用教導式的口吻與他們說話,他們會變得更為反感。
然而,這種“自我封閉”,往往會伴隨著強烈的孤獨感,他們會渴望著有一個真正理解他們的人來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內心極度渴望獲得他人的理解與支持。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在與他們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方式,不要覺得他們還是個孩子,要學著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像朋友一樣對待他們,適當的共情,幫助他們排憂解悶,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理解他的,那么他們也會樂于對你透露心聲的。
青少年心理咨詢提醒,青春期的孩子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總是存在著很多矛盾。了解這些矛盾,有助于家長理解孩子,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走出困擾,順利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