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是一家三口,兒子22歲,因貪玩幾次欠下高利貸,現在父母因擔心孩子出去再闖禍,讓孩子在家閉門思過,沒收身份證、信用卡及其他通訊工具,不讓孩子再跟外面那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來往。在將近兩月來,孩子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緊張,于是前來咨詢。
咨詢師從孩子處了解到:
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雖然大家也住在一起,可他們基本上沒有照顧過自己,自己從來沒體會過父母對自己的愛,跟父母不親,父母留給自己的印象就是對自己的打罵。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三年級那年,因學習成績的事被父親狠狠打過。自此后,因怕挨打,犯錯后就只好撒謊。但是每次謊言都被揭穿,最后還是免不了被打罵。初中畢業后讀職業中學,中途輟學。以后就跟著社會上的干姐姐,干哥哥們混,因為自己年齡小,大家都對他挺照顧,整天好吃好喝地跟著他們到處玩,沒錢用了就向爺爺拿。自小爺爺就疼愛自己,所以,基本上都是每求必應。也參加過玩牌,曾經一晚上輸過1萬多,那次輸怕之后,再也不打牌。可在酒吧玩得越來越high,上海、南京、杭州好多高檔酒吧都留下過他的身影。之前很多費用都是干姐姐跟干哥哥們開的,自己只是伙著玩。后來干姐姐因嫁人離開了,自己的心已經玩野了,就打腫臉充胖子,沒錢就給酒吧老板寫欠條。沒想到竟欠下將近20萬的債。自己因拿不出錢還債被人扣留,后來還是外地朋友拿錢過來才得以贖身。這次還是真的很感激父母能為自己出面解決難題。
咨詢師從父母處了解到:
夫妻倆對孩子希望很高,雖然很少管教他,但從小要求嚴,尤其擔心孩子學壞,所以對孩子的零花錢管得很嚴。自己從小就很懼怕父親。雖然對于爺爺給孫子零花錢用的行為,父親都看在眼里,但也不好發作。只有當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后,才出面管教(一般都是打罵)。父母很少夸獎過孩子,說的都是孩子的不是。當咨詢師讓父母說說兒子有什么優點的時候,夫妻倆都搖頭說:真沒有發現他有什么優點。后來在咨詢師的引導下,父親說出了兩點:一是答應了的事還是會去做;二是人緣還好吧。可媽媽卻在旁不斷地否認,自己始終說不出兒子有什么優點。顯然,這個媽媽完全不認可自己的孩子!
從孩子的自述及家長的陳述中,可以判斷,孩子的問題除了孩子的自我認知有問題外,家庭的不當教育也是造成孩子問題的重要因素。
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能聽自己的,首先就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要從心里去認可孩子。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認可,做兒子的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與認可,沒有一個人愿意聽從完全否認自己的人的說教。只有當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起來后,孩子才會真心聽父母的。如果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不接納甚至反感,一切教育都是無效的。
本案中的孩子已經22歲了,從法律上講他早已是個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俗話說:兒大不由娘!管是管不住的了。做父母的因為孩子犯下錯誤就像管制犯人一樣管制他,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管教孩子失敗的原因,恐怕也不會有希望的結果。
以前高壓管制顯然已經失敗,孩子并沒有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反而做出讓他們擔驚受怕的事來!現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做父母的應該把他的未來交給他去管理,把屬于他的權力交還給他;同時,父母也要把屬于他的責任與義務一并交還給他。
可是我們做家長的都不習慣以社會規則來教育孩子,都拿家庭規則來對待孩子,那就是孩子要聽父母的,尤其是當父母覺得自己比你還正確的時候,所以,他們常常一方面替孩子解決一切問題,一方面又抱怨孩子不成器!所以,盡管家長傾其所有為孩子承擔了一切本應由他自己承擔的后果,孩子并不買賬。做父母的一定要想想:我說的每一句話或者做的每一件事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現在孩子是犯錯誤了,可孩子的人生路還很長。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面對錯誤的態度,如果父母擔心孩子再犯錯誤就把孩子系在腰帶上,寸步不離地看管著,承包著他的吃喝拉撒,請問: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能承包他一輩子呢?
咨詢師提示:
案中的孩子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改變認知:不管父母以前對自己是怎樣的態度,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愛。如果把自己犯錯的根源歸咎于父母的教育,而不從自身查找原因,那對自己的未來也是毫無意義的。同時自己要增強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盡快調整好自己,找份工作掙錢還債。
其次,家長要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相信孩子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認可少否定,充分地給到孩子蛻變的力量。
再次,家長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們在無法改變別人的時候,最好的選擇一是改變自己,二是做一些事讓對方想改變;如果前兩者都無效,那就選擇:無論對方改變還是不改變,自己的快樂和成功都不改變。 父母放心地把孩子的未來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當然,一個人的成長與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要有足夠的耐心與信心,相信自己的改變一定能換得對方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