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傳統的家庭教育,人們總是會自然地想到封建禮教下家庭教育,想到曹禺的《雷雨》中的、巴金《家》中的令人壓抑得喘不過氣來的家庭教育的氣氛。傳統的家庭教育的建立的初期,是如孔子的學說和孔子的人一樣是極其可愛的,它把遵守自然和社會的秩序的觀念融了進去,它把“仁”與“愛”的思想的融了進去。傳統的家庭教育就如一條大船,載著船里的人從家駛進國,駛進社會,不用換船,不用重新起航,從家到自然到國到社會本來就是一條完整和通常的河,這條船也能適應任何河段的風浪。
這就是傳統的家庭教育,它設計完整而科學,是“一條龍”式設計。這樣的設計的特點是極強連續性,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的人生體系和理想體系設計,這也成為了中國讀書人人生理想,古代多少讀書人手握大權民心具備而絕不稱帝,成為世人難解之公案,殊不知他的人生理想早已定下,可能就是在他懵懂時期的家庭教育中確立下的。
后來,傳統的家庭教育走入迂腐和不堪,完全是因為封建的思想和封建社會走進了窮途末路造成的。傳統的家庭教育熠熠閃光東西,一陣風吹過后,我們可以看到它依然在閃著光。
現在,再看看曾國藩家族的家庭教育會讓我們有一些思考,會感到一絲自愧不如。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中,竟體現著美國當代教育家簡.尼爾森強調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西方當代的教育理念中,有兩種理念倍受重視。
一是在孩子幼年的家庭教育中,讓孩子能夠產生歸屬感。
什么是歸屬感,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愛他(她)的,從而孩子在內心就有了安全感。許多孩子在成人之后出現了許多問題,找其根源,心理學家發現,是他(她)在兒童時期缺少了歸屬感。
我們可能會問:我當然是愛自己孩子的,我可以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他(她)怎會感覺不到歸屬感呢?但是,我們反思一下,在愛孩子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附加了一些條件?有時,我們會對孩子這樣說:孩子,這次考好了,我會領你去看一場電影。。。。。。你這次獲了什么獎,我會給你買什么什么。。。。。。這樣,當你的親子行為中附加了其他條件,就變了味,變成一種交換,變成了一種交易,孩子所感覺到的不是父母的愛,而是理性冰冷的談判砝碼,幼小心靈怎會產生那渴望已久的溫暖的歸屬感!
“歸屬感”這個詞在一百多年以前可能還很陌生,曾國藩就已經在做關于這方面的事了。他的兩個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老大喜歡西方社會學,老二喜歡西方數學、物理學,在封建禮教中成長起來的曾國藩,不僅不反對,還在日理萬機的事務中去學習西方社會學和西方的數學和物理學,學起來很吃力,他也要去學一點,為的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能有共同語言,能更好的和孩子在一起。這就是曾國藩,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時期,不懂“歸屬感”卻讓給了孩子真真切切的“歸屬感”。
曾紀澤受父親曾國藩的影響,在他的孩子小的時候,常常陪著孩子學英語、畫畫、讀經史子集、郊游。他曾經感嘆道:陪伴是最好的家教!后來,我們看到曾家的后人出現了那么多的科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在孩子幼年的家庭教育中,讓孩子能夠產生價值感。
孩子的價值感是什么呢?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做法受到了尊重,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拿他(她)當回事。孩子價值感的產生有什么深遠的意義呢?意義就是當孩子有了價值感就會產生自尊,自尊能讓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的自律和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個人很重要的情商,決定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這個來自西方教育學研究的“價值感”說清了。可是,我們做父母的要思考了,我們給到孩子存在的價值感了嗎?“你必須某某點之前完成作業。。。。。。你明天要去練習舞蹈。。。。。。你一定要把這本書讀完。。。。。。”這是日常生活中家長習以為常了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嗎,從沒有去想過。
可是,在這些不自覺的命令式的發號施令中,在強制性的意志中,孩子存在的價值感正一點一點地被蠶食掉。是不是應該征求下孩子的意見,即便他(她)的想法是不成熟的,也不可能是成熟的,但是在商量中、在征求中,他(她)可以思考,在思考中他(她)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這個過程不如命令和包辦利索和爽利,但是“利索和爽利”的背后是不負責任和對人性和人生的摧殘。
“價值感”這個詞在一百多年前可能也很陌生,可曾國藩也已經做這方面的事了。曾國藩的兩個兒子都無意于科舉,對于曾國藩這個以科舉來立身立命立業的人來說,是多么大的挑戰。當大兒子曾紀澤找到他說:“不想參加科舉考試。”他反而是心平氣和的問道:“那你喜歡什么呢?”曾紀澤道:“我喜歡西方哲學歷史。”曾國藩說:“好,我給你找老師。”就這樣曾國藩給了兒子價值感,曾紀澤也感覺到了價值感。后來,曾紀澤成為了清代著名的外交家,通過談判收回了新疆伊犁地區的土地。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思想,并非是完全僵化迂腐的,它的充滿魅力閃爍這光芒的部分,等待著我們的挖掘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