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迫型
這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心理問題。自己能意識到這些表現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具體表現為:
(1)強迫觀念。如腦內反復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別人對自己說的話,擔心自己會發胖;看到小刀就會想到會割破手;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如“1+2為什么等于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無實際意義的想法。
(2)強迫沖動和強迫動作。如看到老師或父母總是想辱罵、吵鬧或打架,但表面上卻順從平靜;總是在路上數石塊數或步數。
二。抑郁型
這是有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征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有這類心理問題的人一般能基本適應學校生活,但心理壓抑、情緒苦悶,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具體表現為:
(1)興趣衰退。這類同學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而且對自己以前的興趣愛好也基本丟失。
(2)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并有內疚后悔等自責傾向,多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對自己的失敗估計。如學習成績較好,但堅持認為自己學習很差,以后肯定不能畢業。
(3)精力衰退。自感疲憊無力,不能進行復雜思考和較強運動。這類同學往往感到聽課、做作業時,頭腦無法興奮起來,但一般無雜念而是一片空白,體育課甚至日常生活無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從心之感。
(4)封閉退縮。不愿交往,情緒苦悶且封閉,不訴說也不寫日記。這類同學通常能維持和其他同學、老師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動勉強,交往內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們的退縮往往出于自卑和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5)軀體不適。伴有軀體癥狀,如頭疼、背痛、肢體酸痛等,還有失眠等睡眠障礙,有些同學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觀失望。覺得生活中一切都沒什么意義,感到前途渺茫;想前進、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標;有時下決心改變自己,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無望、無助感強烈。
三。焦慮型
個體處于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可分為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兩種形式。
(1)急性焦慮,又稱驚恐發作。以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為典型特征,有“大禍臨頭”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等,還可能有出汗、發抖、腹痛等。急性焦慮的發作急劇,很難預料,但持續時間不長,一般1~20分鐘,長達數小時。發作后虛弱無力,但焦慮體驗不明顯,數日后恢復。
(2)慢性焦慮,又稱廣泛性焦慮。在焦慮型中較為常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和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緊張、易激惹;遇事時驚慌失措,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并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濾,但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干、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肉跳、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四,恐怖型
這種心理問題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際交往時產生異常恐懼并主動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學生中較常見的為社交恐怖和特異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長的趨勢。
(1)社交恐怖。主要特點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的恥笑對象,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做作業、吃飯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著對方即自感面紅耳赤、表情異樣,而且怕被對方覺察,從而回避目光相遇,嚴重者會發展到足不出戶。
(2)特異性恐怖。指各種和個體自身活動的特異性有關的恐怖,如飛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回避學校生活,又稱學校恐怖。 以上對五種常見心理問題類型的介紹,目的是使大家對它們有一個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階段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是比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對它,正確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