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從家長教育開始。”
*內容部分節選自人民日報
今天小象想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我們對教育不滿,主要體現在哪里?
無非是孩子們出了問題,即現在的學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動輒離家出走,或者輕生;
只知道做題,創造力差,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
太自私,團結協作能力不足……
這些,歸根結底還是做人的問題。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但目前中國家長在這方面是嚴重缺失的。
家教是什么?是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往往體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比如感恩、尊重別人、基本的規矩等等,其實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01
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首先取決于父母。
但遺憾的是,家長們對此幾乎沒有太多的重視,更談不上正確的教育理念、人才觀念。
一談到家教,就變成了花錢請老師教文化課,而不是家長的身體力行。
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錢,不惜砸鍋賣鐵,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與付出。
更有甚者,一些權貴和富有人群,用金錢換責任: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花巨資讓孩子一個人出國留學,表面上為孩子做出貢獻,實則是不負責任。
一旦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經常是指責學校、社會,而不是反思自己。
當我們控訴應試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個積極的推動者?是否逼迫孩子報了很多的輔導班?
當我們指責社會無序時,我們是否給孩子做出了表率?
如果不是從事專門研究工作,那么,孩子在學校學的知識大部分都會遺忘。
但是,協作、感恩、創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終會沉淀下來,而在這些教育方面,家長可以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02
世界上沒有一種教育制度與理念是完美的,美國也同樣。
在美國,因為教育理念原因,家長不滿意,有大約260萬學生是在家上學的。
而美國前10名大學中,有7%來自此類學生。
家長們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做調整,修正對美國教育的不滿。
大家覺得,中國教育目前問題很多,政府、社會輿論都在反省、檢討,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中國專家動輒講美國教育如何如何好。
的確,美國的教育在理念上、方法上,都有其先進的東西,有值得汲取的地方。
但我覺得,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同時,中國家長應當首先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
教育改革,首先應當從改變家長入手,讓家長們明白自己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真正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成長成才。
從世界角度來說,對于培養一個優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實沒有本質的差別,比如付出,比如嚴格的規范與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
因此,我們不需要動輒講美國,而是應當先把本民族優秀的教育觀念繼承下來,把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發揚光大。
家長到位,正確的理念到位,中國的教育問題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03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家長呢?
我們可以對照下面的五個層次,審視一下自己是個怎么樣的家長:
第一層次:舍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舍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同時,家長們也應該意識到,在一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念中,老師的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
只有老師、家長、孩子互相配合,互相監督,互相指導,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你看到這里還感到些許迷茫,或許下面這則「中國家長都應該知道的33條鐵律」可以助你撥開家庭教育的面紗,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家長都應該知道的33條教育鐵律
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會過的比較辛苦,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并非越貧窮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5、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并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閑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吳稼祥語)
9、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0、夫妻關系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愿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了才能培養孩子健康陽光的性格。
17、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么,這個孩子在小學要么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么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盡早學會獨立閱讀,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后,第二個在9歲前后,第三個在13歲前后。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后患無窮。
22、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后,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后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人的一生充滿了大量的暗戀。如果孩子暗戀某個異性,請不要嘲笑他。“暗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愛情。”(蘇格拉底語)
25、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后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6、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7、在孩子3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后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后嚴。
28、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9、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么,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30、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伙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里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1、讓你的孩子盡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2、《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3、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