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語上的貶斥正像刀一樣傷害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1 孩子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早上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4月17號晚間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個男孩突然從馬路中間的車里沖出來,從橋上跳了下去,緊跟在他后面的是男孩的媽媽,伸手沒有抓住他,捶地痛哭。
新聞介紹這個男孩17歲,因為當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事后又遭其母親批評,于是沖下車毫不猶豫的從盧浦大橋跳下去了。
17歲的孩子再有一年就成年了,不出意外會步入大學,獨立生活,畢業后擁有一份工作,自力更生。
但他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選擇以決絕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和家人。
新聞發出后有人說孩子的行為過激,心靈太脆弱,也有人說孩子母親言語、行為不當,家庭教育出現了嚴重問題。
2013年,美國新聞報道了大學生精神健康危機的統計數據,其中,服用抗抑郁類藥物的學生人數之多,令人揪心。
當學生家長被問及:“你是寧愿孩子在耶魯大學過得郁郁寡歡呢,還是在亞利桑那大學過得開開心心?”
有75%的家長選擇是讓孩子在耶魯沮喪壓抑。“他們認為孩子可以在十幾二十歲時理順情緒方面的東西,但不可能倒回去拿到耶魯大學的本科文憑。”
新聞中捶地痛哭的母親不愛孩子嗎,如果沒有愛,17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回家,她又怎么會晚上十點去接他回家,誰都不知道她中途下車和孩子說了什么,但這些話確實刺激到了孩子。
“恨鐵不成鋼”是現在父母普遍有的情緒,他們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一切,希望他們在同齡人中出類撥萃。
然而,由于對安全的恐懼和軍備競賽式的大學錄取,他們不得不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繁重的學業壓力,馬不停蹄地帶他們追逐各種特長班、補習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
但是在對孩子來說什么是“最好的”這個問題,父母的認知卻失去了平衡,他們不希望孩子碰得頭破血流,不想讓他們情感受傷,卻甘冒讓他們心理健康出問題的真實風險。

2 孩子成績優異,卻經受不住挫折
蔡美兒在曾經暢銷一時的回憶錄《虎媽戰歌》中闡述了自己的養育風格。
她在書中讓讀者相信,孩子在把父母的方向、目標和價值觀內化為己有的情況下,表現最好。
她的育兒清單上有一段名言:她的兩個女兒永遠不會“在朋友家過夜、有玩伴、自己選擇課外活動、成績低于A、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
這些聽起來也許有些滑稽,但她確實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她自豪地寫到,她用言語上的貶斥和物質上的剝奪施行管教,讓孩子們練習小提琴和鋼琴。
在書中她也寫到了孩子們的眼淚、反抗和順從。她告訴讀者,從長遠來看,這些做法都是值得的,因為她的女兒們“走進了”卡內基音樂廳,踏入了名校。
回憶錄在孩子踏入名校后就結束了,然后呢?
事實是在被安排和“逼迫”優秀中長大的孩子,等他獨自離家,上大學后,往往難以應付遇到的各種新情況。
室友對“清潔”的不同理解,教授要求修改論文卻不明確指出“錯誤”何在,朋友不再那么友好……這些時候,他們會覺得舉步維艱,不知道如何處理分歧,不知道如何面對不確定感、傷心感。面對挫折,應對無能是很多孩子面臨的問題。
成功不是一條直線,從正確的中學,到正確的大學,到正確的實習,到正確的研究生院,到所選的職業。能夠好運走直線的人只占1%~10%,大多數人的道路都是迂回曲折的。

4月7日晚吳尊曬出女兒NeiNei輸掉一場亞洲芭蕾舞比賽的照片,并配了長文。
NeiNei三歲開始學習芭蕾舞,為了這次比賽,她努力了很久。比賽前她一直告訴爸爸自己想贏,鑒于主客觀條件,她并沒能取得想要的成績。
吳尊并沒有責備孩子,而是安慰女兒說:今天的表現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你已經很值得爸爸驕傲了。
吳尊的初衷并不是讓孩子贏,而是:
讓她來見識,吸取經驗;
讓她去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
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賽后吳尊更是向女兒分享了自己曾經失敗的經歷,讓女兒明白“失敗”也是人之常情。
在意輸贏沒有錯,但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些孩子一開始并不知道,需要父母的指引。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曾掙扎過、失敗過。面對日常挑戰,父母應該把自己的人生道路告訴孩子,尤其應該講講那些年的失敗。

3 如何真正地傾聽你的孩子
傾聽和交談是父母和孩子,尤其是和青少年建立健康關系的關鍵。優秀的父母不僅懂得如何管教孩子,更明白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1)讓孩子找得到你
選擇你認為孩子最愿意說話的時間,睡前時間,乘車去訓練的途中,或是事情不多的周末早晨,找到他們,單獨談話。
青少年往往覺得父母只想談成績,這時要向他們表達你對他們的關心,關心他們的興趣、快樂以及憂傷。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2)讓他們知道你在認真聽他們說話。
放下手上的事情,聽孩子說話。保持眼神接觸,聽的時候不要打岔,即便你很難接受他們的看法。
向對待工作一樣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復述他們的話,可以說:“所以聽起來你真的很喜歡這個……”或者“你覺得這件事壓力很大嗎?”詢問他們解決問題時是否需要你的建議或具體幫助,還是說只是希望你聽他們發泄一番。
3)以他們聽得進去的方式回應。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懂事,他們講事情不會一次性講完,而是先考驗父母。先講部分情況,測試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認真聽,鼓勵他們說下去,就可以了解到全部情況。
一旦父母情緒化或發火,孩子就會三緘其口,把委屈和不滿埋在心里。所以父母應該關注他們的情緒,盡量保持自己的情緒平穩;表達你的感受和想法,但不要否定他們的觀點,不要爭論誰是誰非。
父母不是圣人,也會遇到挫折、情緒崩潰,成人的世界有自己的不容易。但這不是指責孩子的理由,因為即使是大人,也希望遇到委屈時家人能夠站在自己的一邊。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家,是心靈的港灣;對于父母來講,孩子是努力的動力,是希望。
為了自己和孩子,放下苛責,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強大的心理才是他們應對未知困境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