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和品格。對于正值身心成長重要時期的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塑造尤為關鍵。儒家文化中蘊含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正向的價值關懷,對青少年在認知、情緒、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塑造都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康的心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孕育了中華文化這一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文化瑰寶。在中華文化中,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塑造了我們的內在精神品性,外化成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強調環境、文治教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比如“孟母三遷”。每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觀念態度、性格氣質、行為習慣等都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興趣喜好、性格氣質、情緒情感、行為習慣等都是心理學研究的范疇。這給我們啟發,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塑造可以運用儒家文化,而且青少年具備適應這一文化要求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當下全球化進程中,洶涌而來的各種文化正波及影響著現在的青少年,因此挖掘我們自身的文化精髓,將青少年培養成才,讓其樹立文化自信,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儒家文化中包含對人情的體察、對自然的敬畏、對師道的尊崇、對個人言行的約束,凝聚了先民的智慧,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德要道。這些思想精神和規范準則與健康心理塑造中的理念和精神相一致。例如,《黃帝內經》所主張的治未病的理念與西方心理學中的以預防為主理念如出一轍;“天人合一”的整體醫療模式與西方心理學所主張的“社會-生物-心理醫學”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儒家文化中修身養性的養生思想注重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是最接近當代心理學思想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有利于青少年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有效的情緒管理、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這些理論和實例都體現了儒家文化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可思考構建儒家文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模式。
認知完善方面
儒家思想能為青少年提供積極的思想支撐,有利于青少年充分認識自我,解決心理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崇尚以人為本,三才者,天地人,人是中心。《孝經》說:“天地之性人為貴?!避髯诱f:“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倍偈嬲f:“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貴于人?!敝袊寮椅幕讶艘暈槲幕瘍r值的主體,講求以人為本、為人服務,是以人的生活、情感、精神、道德、心靈、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為內容表達的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樣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青少年為中心,圍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心理需求、心理發展規律展開教育,服務青少年心理健康。一個人要想心理健康,首先要對自我有正確的認知,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將青少年自我意識的教育放在首位,這同儒家文化中人本主義精神相統一,同儒家文化中修身正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相統一,同儒家文化中追求自省“吾日三省乎吾身”相一致,同《道德經》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相統一。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倡人要了解自己、戰勝自己、嚴于律己、高度自律。儒家文化中這些修身自省的思想理念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意識,幫助青少年更好地定位,認識和接納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有的放矢地改正提高,從而在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后更好地適應社會。
情緒管理方面
儒家思想能幫助青少年樹立信念,將消極情緒調整為積極的情緒。心理學認為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情緒ABC理論認為,引發一個人不良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的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個體對這個事件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從情緒管理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中有許多正知正念,如“天人合一”“仁愛”“和合”“舍得”等,這些正知正念有利于青少年建立正確的認知,轉變“糟糕至極”“以偏概全”“過分概括”等不合理的信念,進而改變不良情緒和行為,促成個體內心跟外部的協調統一。如《周易·系辭上》中“樂天知命,故不憂”,如中醫里的情緒調攝法,如《誡子書》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靜心修身,培養穩定情緒的方法。
意志培養方面
儒家思想有利于培養青少年頑強的意志,從而擁有克服挫折的積極心態。儒家文化是幾千年來人們生存智慧的大集成,它的核心是培養一個人的德行心性。儒家經典《大學》指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這些名言警句啟示我們一個人思想道德的培養與心理健康的密切關系。儒家文化中的很多思想能使人擁有積極樂觀、向上向善的人生態度和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思想品性。例如,《周易》中關于意志品質的描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比寮医浀洹睹献印分姓f:“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著名詩人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边@些待人處事接物的智慧和道德準則,為青少年今后走入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基礎,使其能更好地抵抗壓力、克服挫折,積極面對和適應社會。
人格塑造方面
儒家思想有利于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兼具家國情懷和個人良好的品格。一切文化最終沉淀為人格。在儒家文化的精髓中,有很多健全人格的思想,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通過學習,可促進青少年人格完善,縮小其與高學歷技能型人才間的文化差距和從業后崗位素養的差距。同時,儒家文化中對進取精神和家國精神的雙重持守,可促進青少年擁有社會協進的觀念,達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例如,《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諸多思想,無不反映儒家文化倡導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些價值觀有著巨大的正能量,對青少年的價值觀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其實,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忠恕”的思想也是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塑造健康心理的法寶。“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中庸之道,強調待人處事接物的尺度分寸,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平衡的心靈狀態,幫助我們處理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各類矛盾沖突?!爸宜 彼枷胍彩侨寮椅幕暮诵乃枷胫?,它是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法寶,這與西方心理學中的“共情”有異曲同工之處,如“正己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這些思想,有利于青少年處理與他人的人際關系。
幾千年的積淀,儒家文化的經典思想燦若星河,其中可供青少年健康心理塑造的價值大有可挖,這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文化寶藏,亦是我國本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所在。無論是傳承文化還是教書育人,都應利用好這一文化瑰寶,為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促進青少年成長成才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