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一個媽媽叫8歲的女兒去睡覺,女兒卻急了,大哭說:我要學習!媽媽說時間很晚了,睡晚了對身體不好啊,但孩子只是哭著說:我要學習!
這位媽媽把這個事發到網上后,家長們都留言請教:這么愛學習的娃你們是怎么教出來!
要知道這個孩子才小學一年級,就這么有學習自覺性了,這讓很多家長自愧不如,自家孩子只知道吃,睡,玩,對學習毫無興趣,自己在旁邊只能干著急。
被孩子的作業折磨得發瘋的家長,估計做夢都想有這么個學習自覺的娃吧。
孩子愛學習,當然是好事,家長應該點贊并嘉獎,但我們在這位媽媽發的圖片中,也能看到,孩子哭得真的很崩潰,媽媽都覺得詫異,她詢問孩子原因,孩子卻什么也不說,只是大哭。
種種表現顯示,這個孩子恐怕不是愛學習,而更可能是,孩子太焦慮了。
孩子的情緒都是特別真實的,像雨又像風,說來就來,他們不會像成年人那么會掩飾,會隱忍,正因如此,孩子的情緒反常時,或不合常理時,家長應引起關注。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老師曾提出:學習是反人性的。
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如果讓人隨著自己的心意來,根本不會選擇去學習,因為學習太苦了,太累了。
孩子正是貪玩好耍的年紀,正常情況下,如果她那么迫切想要學習,那很可能是因為學習對她來說有別的意義。
家長可以多留意一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愉悅,如果孩子在學習時有哭和焦急的情緒反應,那可能是孩子的壓力太大,孩子的心“生病”了。
孩子想要學習,可能是因為同學和同伴之間的競爭,孩子想要力爭上游
上學期,兒子的班級群里一位爸爸發了一張他女兒在書桌邊伏案看書的照片,這個爸爸很著急,說都快11點了,讓孩子去睡,她死活不去,非要再預習完2篇課文才去睡。這才一年級,誰舍得孩子那么晚睡,可他們催了兩次,孩子竟傷心地哭起來,說一定要把課文看完才睡。
這個爸爸在群里問,老師是否說過必須要預習兩篇課文才行呢?大多數家長都說沒聽說還有這一項任務啊,不是只預習一課就行了嗎。大家紛紛表示羨慕說,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啊。
后來這個爸爸才從女兒口中問出了原因,原來是女兒的同桌跟她說,他已經預習到后面3篇課文了,所以,女兒想超越同桌,非要逼自己預習2課追上同桌的進度。
原來是有學霸在身邊,所以,孩子要追趕上去,不肯落后。
從上小學起,孩子就會越來越在意同學和同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的榮譽感越來越強,希望做得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贊。
教育心理學曾指出,那些自尊心強,榮譽感強,爭強好勝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各方面優秀的孩子。而相反,那些低自尊,缺乏競爭意識的孩子,在將來極可能成為后進生。
這種上進的學習態度當然是好的,爸爸媽媽應該鼓勵,但要以孩子的身體健康為重,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而不是靠增加學習時間來提升自己。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年紀,用身體來換成績的提高,是得不償失的。
孩子想學習,可能是因為孩子害怕被否定而有明顯的焦慮。
這種否定,可能是來自于老師,怕老師點名批評,或是怕自己沒做好,老師不喜歡,也可能是來自于家長,怕家長生氣,不喜歡自己。如果是這種情況的強迫自己學習,那家長需要做四件事:
1、 不要被孩子帶偏情緒。
孩子急,哭,家長千萬不要說,別急別急,這有啥好哭的。當家長這么對孩子說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你在否定他的感受,他會更加焦慮,會哭得更傷心,以后也會拒絕跟你袒露心聲。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幫孩子分析問題。
最近浙江一位爸爸火了,他見孩子作業沒做好,又氣又急,對孩子說:統統不要做了,明天我就把你們老師全部拉黑。這位爸爸已經被孩子的作業整瘋了,他做夢都夢見老師站在他床邊圍一圈,連體育老師都來了。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引發了爸爸的焦慮,都開始做”噩夢”了。
如果父母被孩子的狀態帶偏,無法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那孩子將無所適從,學習效果也會更差。
2、 一定要分析孩子為何焦慮。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如果孩子表現得過于焦慮,家長一定要分析原因,是因為老師要求太嚴,孩子害怕懲罰,還是孩子在班里的成績靠后,急于去證明自己,或是因為孩子的自我認識與現實情況相差太多,導致落差太大而引發焦慮。
家長找到原因后,需及時處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心想著去提高成績。
孩子太過焦慮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會導致食欲不振,睡眠質量差,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等問題,會讓孩子的成績更差,由此引發更嚴重的焦慮,陷入惡性循環。
家長一定要早發現,及時干預,以免發展為抑郁等心理疾病。
3、 家長切忌不要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較。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困難時,總喜歡叨叨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聽話,成績如何如何好,原意是想孩子知恥而后勇,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和斗志,去努力上進,卻不知這會讓孩子十分反感,會讓他們嚴重的挫敗感和羞恥感,有的孩子還會因此遷怒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可能會導致心理扭曲。
4、 家長放下手機,跟孩子一起學習。
我有個朋友,孩子出生后,她就當了全職媽媽,一直在家帶孩子。她一直很自律,只要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她都不會去看手機,相反,她喜歡閱讀,利用一切時間,她家里每一個角落都能隨手拿起一本書閱讀。
這個媽媽其實只是中專學歷,她并不會輔導功課,但孩子從小也很喜歡閱讀,自學能力很強,成績一直在班里都名列前茅。也正是有媽媽的言傳身教,孩子才一直保持著強大的學習動力。
曾聽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出差,在家的時間很少,但他每次回家都會跟兒子一起閱讀,討論書里的故事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所以,每次父親出差,兒子都會認真閱讀,期待著父親歸來和自己交流。
閱讀就是這對父子倆交流情感的重要橋梁。
孩子天然需要與父母建立情感鏈接,用書本和新知為媒,孩子一定會愛上學習。
現在很多人在提倡快樂學習,事實上,一切功利性的學習都很難真正讓人快樂。
成年人可以為了升職加薪,獲得成就感而去考證考研,啃大部頭的專業書籍,他們看著未來的收益,才能吃得下學習的苦,但對于以即時滿足為主的孩子來說,只有把學習過程變得愉悅,父母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與孩子一同學習,孩子們才有可能為了這種愛的鏈接而慢慢愛上學習。
學習的過程愉悅,才會有真正愛學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