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所受教育對人生的影響,學校教育占20%,社會教育占30%,家庭教育卻占50%。
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中,家庭教育才是關鍵和基礎。
而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其作用更是不可忽視。若是父母的教育觀點有失偏頗,孩子的成長也會出現偏差。
中國家庭教育的常見場景,看看你中招了嗎?
大多數中國家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名場面——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不寫作業母慈子孝。
一些孩子做功課時,拖拉現象比較嚴重,吃東西、喝水、上廁所、找筆、找課本等,總是小動作不斷。
母親不停地絮叨,催促孩子寫作業,甚至會歇斯底里地發脾氣。父親卻在一邊玩手機、看電視,時不時會說一句:“你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多一點耐心。”
一旦父親與母親“角色互換”,父親就真的很有耐心嗎?實則不然。最初,他可能會柔聲細語,一般隔不了多久,就會爆發雷霆之怒,甚至會對孩子實行“棍棒教育”。
父親并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經常處于缺失地位,母親卻擔起了教育孩子的“千斤重擔”。
殊不知,家庭教育中的父親角色不可或缺,有助于孩子形成雄壯、勇敢、堅強、進取、獨立、擔當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尤其是面對男孩子,父親更要表現出勇敢、有擔當的一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方式,往往是影響孩子性格成長的重要因素。只有家庭教育得當,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才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優秀父母的這幾種做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想讓子女優秀成長,父母就要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讓家庭教育真正“開花結果”。
打破慣有育兒觀,重新定義親子關系
大部分父母不懂得與孩子溝通,總是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企圖用自己的認知或影響力去同化孩子。父母就要重新定義親子關系,將自己與孩子放在同等的高度,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
孩子正處于成長的年齡,懂得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若是父母表現好,平時懂得規范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對人有禮貌,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做得一點都不差。
無規矩不成方圓,應先給孩子立規矩
家長應從小給孩子樹立規矩意識,讓孩子懂得規矩的重要性。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無論是小集體,還是大社會,處處都有孩子需要遵守的規矩。若是孩子從小就不講規矩,沒有形成好習慣,長大后也不會遵守規矩,很可能會讓孩子犯更大的錯誤。
事實上,很多家長比較溺愛孩子,導致孩子過于任性、自我,長大后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犯了錯而不自知,根本不管何為規矩。試想,若是孩子長大后還不按規矩辦事,一旦犯錯,品嘗惡果的必然是孩子自己。
家長育兒先育己,學會管理自身情緒
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場自我修行。想教育好孩子,家長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表率。
家長不要做情緒的“火山口”,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意向孩子發脾氣。家長學會了情緒管理,才能與孩子平等溝通、相處,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心理。
親子交流很重要,使親子關系更和諧
孩子長大后,就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變得比較有主見,不再凡事依賴父母。父母平等對待孩子,孩子才會與父母無所不談。父母就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動態,幫助孩子排憂解難,加強正面引導。
若是父母與孩子有了矛盾,長期不溝通、不交流,感情上就會產生隔閡。所以,即使父母與孩子有了爭執,也要嘗試去溝通和交流,避免親子關系的疏遠。
要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理解孩子
孩子的思維方式與成年人并不一樣,或簡單,或另類。但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有了父母的包容和理解,將會更加自信,也會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
優秀的父母的這五個做法,你學會了嗎?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行之有效,才有利于孩子的性格成長。面對成長中的孩子,父母就要做到不吼不叫,優雅從容,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