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找與教育孩子有關的電視劇、電影,希望看完之后自己能改掉一些明知是錯的,卻又時不時犯的老毛病。
今天又看到關于《茉莉的最后一天》的評論,慶幸自己沒有茉莉媽媽的固執和偏執,同時也發現自己也經常講劇里媽媽的高頻臺詞——媽媽為了你,付出這么多……雖然語氣比較緩和,但是對孩子的殺傷力一點都沒有減少。
今天才知道,《茉莉的最后一天》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的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媽媽的遙控器》,以前什么時候看過,時間久了,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也或許是當年對家庭教育沒有這么多困惑,所以感悟不深,記憶也就模糊不清。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讓我意識到,曾經的自己也常常希望孩子考滿分。考了98也只有可能維持五秒鐘的笑容,然后便沉浸在對孩子”會做的題為什么做錯?”的質問中。一遍又一遍的質問變成了火上澆油,本來應該有的表揚最后成了批評。劇情讓我意識到,曾經自以為是絞盡腦汁想出來激勵孩子的好點子,其實很多都是一種隱性的強迫。強迫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強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雖然方式溫和,孩子過得還算”自由”,但是潛在的內傷也許正在我看不見的情況下日漸累積成疾。我真的需要改變自己了。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家庭的幸福和睦,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所以我們就算不能培養出成績優秀的孩子,也一定要維護好自己的家庭。經營家庭是父母雙方的責任,不應該因為在外上班辛苦就可以回家不管家務和孩子,不應該覺得為家庭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就在心底埋藏怨氣。因為這樣久了,都會成為毀掉家庭的定時炸彈。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我們應該彼此欣賞,相互鼓勵。
第三個故事就是《茉莉的最后一天》。
劇里的臺詞真的很扎心,因為很多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隱射。
妹妹學習不好,媽媽覺得丟臉,因為爸爸是主任媽媽是留學歸來的碩士。姐姐學習非常好,媽媽覺得還可以再好一點。姐姐沒有妹妹那種敢于沖撞的性格,所以到了超負荷的時候只能選擇逃避——跳樓。也許媽媽是更覺得自己曾經的驕傲瞬間變成了笑話,才希望小妹妹能有姐姐那樣優秀的成績,妹妹成了媽媽最后的籌碼。
妹妹的話像針一樣,每一句都讓人感到刺痛。為什么要管別人怎么看?誰會在乎啊?你以為我想被你們生出來哦,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
確實哦,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沒法給他們選擇的權利,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是可以給他們選擇權的。我們經常用前車之鑒作為理由來要求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我們經常因為沒有實現的夢想而看不見當下的幸福,然后強迫孩子們也丟掉快樂去努力追尋所謂的夢想。
茉莉的媽媽真的很可怕,除了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監控孩子,在茉莉死之后還去不停地去找尋答案、找別人的問題,其實她是想找到證據,來證明茉莉的死不是她的失敗。
第四個故事《孔雀》,帶有神話色彩的一個故事。有名的私立學校里圈養的一只孔雀,和貪婪的人做著交換,然而有得必有失,最后母親為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為什么生活越來越好,而我們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
因為我們追求的越來越多。
一邊是孩子,買了學區房還想上私立學校,有了一套房還想要二套,換了大的還想住更大的。幸福感被我們無盡的追求消磨著,最后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成績上,好像只有孩子成績非常優秀,我們才能得到安慰,才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第五個故事也是最后一個故事,《必須過動》,這個故事和前面四個都不同。《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都是講述家庭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早后轉變成孩子難以承受的壓力,這種壓力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必須過動》已經不在是現實意義上的家庭,人類已經到了用克隆技術來造人,孩子已經不只是孩子那么簡單。”胚胎養成手冊”體現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個信息不對等,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媽媽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想方設法利用自己的孩子。
五個故事異曲同工地解讀了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逼迫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孩子們無力反抗,沒有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受傷的心靈也得不到理解和安慰,最后各種人格扭曲、變形。
或許我真的要好好思考一番,權衡一下如何在孩子的天性和升學考試之間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