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享:
1、家庭教育的目的
2、家庭教育的現狀
3、解決問題的方法
4、什么樣的家庭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
在講之前,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教育到底有哪幾個教育,此時此刻睿智的你在收聽微課的你心里應該有了答案,在前面我們有講到過家庭教育,那么還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學校教育,還有一個呢,就是社會教育。也就是說教育大致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學校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學校里完成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就是在家中完成的。社會教育呢,就是我們在工作以后的單位、或者是一些極端的場所里完成的教育。
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家庭中每一個成員活成成功、快樂、健康的樣子。注意在這里是每一個成員,而不是說某一個人。在我們過往的認知里,很多人會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媽媽的事,或者是爺爺奶奶的事,又或者是外公外婆的事,大致就是說,誰帶孩子就是誰的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那現在我們大家來回想一下,在自己的身邊,有沒有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家里老人太寵孩子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自己無從下手,很無奈[流淚],使不上勁。”又或者,有時我們也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評論別人家的孩子,你看那個誰,他在很多地方都同他的爸爸或媽媽一個樣,不光姿態一樣,連說話的語氣都如出一轍。這里的評論包括好的與不好的,是不是這樣的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
孩子從剛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他是全新的,猶如一張白紙,他的人生該怎么書寫?剛開始取決于身邊每一個人對他的影響。如果在家庭中有一個人不好了,其他人都會受到影響。我們具體來舉一個例子,如果說今天爸爸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心情很不好回到家,他拉攏著臉,其他的家庭成員的情緒也就會受到影響。一個家庭是一個共同體,所以說每一個家庭成員,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事。
我們再來看一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傳授文化知識和培養習慣的,學校教育只是在修修剪剪,所以我們經常把老師比作成辛勤的園丁,在這里沒有貶低學校教育的意思。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他們把學校教育當成了教育的全部,認為孩子送到學校就完事兒了,把老師和學校當成了萬能的,自己幾乎就是不管不顧。學校不是萬能的,老師也不是神,同一個班中單從文化成績來看,沒有哪一個班的孩子是一模一樣優秀的,在一個班級中有的是超級學霸,有的是墊底的。雖然是同一個老師教,但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成長的環境也大不相同,結果就相差很大。
在學校教育中,老師處于一對多的境遇,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因精力有限,更沒辦法照顧到每一個孩子,只能從大體上去規范孩子們的行為習慣。什么準時上課,什么上課不講話,什么按時完成作業等等。大家都有上過學,你都體驗過,在這里就不用多講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社會教育,社會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社會中完成的教育,他是訓練一個人更規范化,完成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教育的場所大家都知道,普遍的就是工作場所,什么公司啊工廠啊,單位啊,醫院啊等等,還有作為極端的場所,就是人在社會中犯了錯誤,觸犯了法律,必須要接受再教育,這個場所就是監獄或者是戒毒所。所謂的社會能力,就是孩子解決沖突與人相處的能力。
人是社會動物,沒有社會能力的人很難取得成功。但是這個能力大多數的人是比較欠缺的,就來我們大家都熟知著現在的大學生的現狀來說,很多人都開玩笑的說,畢業了也就失業了,這不是一句玩笑話,正是因為很多大學生的社會能力的缺失。內心有太多的擔憂和恐懼。他們不知道將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融入社會。20年前的自己剛從學校畢業出來,也有相同的感嘆,自己也迷茫過,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社會能。,所以說社會能力是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慢慢積累起來的。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三種教育的關系,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缺失時,那么只有通過社會教育來完成,那就是監獄或戒毒。,這三個教育中,一旦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其他的教育也就會出問題,就會加重社會教育的成本。所以說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起輔助作用的,而社會教育是收結果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家庭教育的現狀:1、我們身邊有沒有人是大包大攬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來安排來搞定,孩子沒有選擇權,只能默默的接受。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上什么興趣班,交什么樣的朋友可以去哪里,不可以去哪里玩,甚至說什么話,衣服該穿什么顏色這些等等,全部都是父母安排。說了這么多,這里有沒有你?或者說,現在你正是這樣對待孩子的,或者說自己的父母曾經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
2、非打即罵型:以打罵為主,認為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對孩子管教越嚴厲越好,不聽話,抓了一頓,打罵陳杰不好,一頓打罵,做錯了事情也一頓打罵。或者是自己的心情不好,回家孩子就成了出氣筒,稍有不適就遭了一頓打罵等等。各種理由的打罵,只一個目的,為孩子好真的有用嗎?智慧的你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說到這里,我們來說說,在孩子做作業這一塊,我們有很多家長應該有發言權。抖音上不是說“不監督孩子做作業時都是親生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開始監督孩子,做作業時就變成后媽,后爹生的滿地雞毛”,更有家長被氣的直生病直接送進醫院,這樣的段子熟悉吧,有沒有感覺?有什么感想呢?你家是哪一款呢?
3、還有一種狀況就是缺失。有的孩子雖然父母都在身邊,但父母對孩子是不管不問,好像孩子教育與他們沒有關系。自己只管孩子的吃和用,堅信孩子自己會長大,自己小時候父母不也沒怎么管過,我也照樣長大了,還在延用父母養育自己的方式來養育自己的下一代。這種情況對于孩子來說不夠完美,但是父母一直在身邊,雖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教育,但是至少做到了陪伴也不是很糟糕。
前面說了這么多,舉了這么多例子,來總結一下家庭教育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三個“不”字。一個“不”是家庭教育的不及時,孩子在零到六歲的年齡段是最需要父母的陪伴。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對于他們而言,所有的玩具禮物,物質上面的需求都比不過父母在身邊的陪伴。有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在他們的身邊也沒事,等到上小學再帶在身邊,其實到這個年齡階段時的陪伴已經比較晚了。第二個“不”就是不正確,主要是說教育的方式和觀念上的不正確。比較典型的就是非打即罵型父母。第三個“不”就是不完整,如留守兒童或者是不管不顧型父母。父母認為是孩子的事,放任不管,或者父母因為升級的原因,出于多方面的權衡,沒人陪伴在孩子身邊,任其生長。網上不是有這么一段很扎心的話“寶貝,對不起,放下工作養不起你”這是很多家長給自己找的借口,但是也是一種現狀。
4、那還有一種就是嚴重缺失。比如說留守兒童,父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給老人帶,或者讓親戚或朋友帶,或者直接送到寄宿學校去。還有就是孤兒,他們失去了親人,被送到了孤兒院,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嚴重缺失的。
如果說孩子的童年是這樣子的,在這種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中,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多的心理傷害。在心理學上,我們叫它印痕,我們所有的印痕或者創傷都是因為誤解產生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孩子在零到八歲,認知是非常薄弱的,在這個年齡階段,無論發生一點什么,小小的事情都是天大的事。會為了不小心弄丟一件玩具而傷心很久,也會因為別的小朋友同自己搶玩具而大大出手。而自己的父母不在身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可能他們會覺得父母不愛我,我不重要,爸爸媽媽只愛錢,這就是孩子那個階段的了意識所決定的。
講到這里,我們來講一下意識,意就是意念和念頭。我們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是不是有不同的認知,有的人認為是對的,有的人認為是錯的,這就是源于我們的意識不一樣,所以結果就是不同的。就拿剛剛說到的留守兒童來說,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物質。認為有了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對孩子的好孩子呢,雖然可能生活在物質很豐盈的環境里,卻因為父母長期陪伴的缺失而產生對父母的誤解和抱怨,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只愛錢,這就是兩個不同的認知和信念,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的意識不一樣而造成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統,這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事情不一樣。就拿簡單的穿衣來說,有的人覺得穿休閑裝挺好看的,有的人認為穿職業裝好看,有的人認為胖一點美,有的人認為瘦一點美,有的人認為紅色漂亮,也有人認為綠色漂亮,其實這種感覺沒有對錯,只是剛剛好。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過很多事情,每一件事都會產生一種看法。這個看法相信久了就變成了信念,信念就是自己相信的念頭,并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比如說第一次被別人拋棄了,會覺得是偶然,形成了一個看法,如果第二次再被別人拋棄,你就會確信這個看法,如果第三次再被拋棄,就會慢慢形成一種信念,男人都不是什么好東西,天下烏鴉一般黑。信念就是這樣形成的,這個信念只是一種感覺,當時的第一念頭由于它的根深蒂固,在不斷重復之后就確認了這個東西是真的。
有些人怕被遺棄,認為這是在被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拋棄后才這樣子的。其實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這些感覺就已經存在了,是什么時候發生的呢?是在我們的童年,或者說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也就是在我們的童年的過往的經歷讓我們產生了這種感覺,我們把這種感覺把這種經歷叫做印痕,也叫心理創傷。
印痕,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說我們小時候去做一件事情,得到了表揚和贊美,那么我們就會在接下來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會充滿自信,會很容易就成功。拿我自己來舉個例子,上小學的時候第一次上臺唱歌,自己原本就很緊張,唱完自我感覺良好,但是臺下的同學給到的評價卻是相當糟糕,感覺被否定,這就讓我對自己在唱歌這一塊,相信自己是不好的,甚至也覺得自己說話的聲音也是挺難聽的。從那以后自己沒有再唱過歌,認為自己是五音不全的,到今天為止很難開口唱歌,到現在為止才慢慢改變自己說話聲音并不難聽這一點。要去穿越那個不好的信念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長久的療愈。
我們一生都在種印痕,在這里這些經歷最具有影響力的就是我們小時候形成的,最重要的是在零到12歲。但是重災區是在零到八歲,這個時期認知是相當薄弱,一點點小小的事都是天大的事。據很多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統計,我們每個人的負面印痕都有3000左右。很成功的人,負面印痕少;一些兒過得比較糟糕的人,負面印痕就會很多;而我們大多數的人是從在中間地帶的大約3000個左右。
我們過往的經歷或者是經驗,讓我們產生的想法和信念,這種想法和信念會推動我們的情緒和感覺,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如果說是好的經歷,就會讓我們產生好的想法和信念,這種想法和信念就會推動我們有好的情緒和感覺,最終就會容易拿到一個好的結果。如果相反呢,如果說是一個不好的經歷,就會讓我們產生不好的想法和信念,這種想法和信念就會推動我們產生不好的情緒和感覺,最后就比較難拿得到好的結果。
所以說不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缺失的教育會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產生很多不好的信念和想法,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導向。大多數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重要,缺乏自信,怕被遺棄,怕分離,怕孤單,渴望得到愛,求關注,求認可,求肯定等。有了這些不好的念頭和想法,產生了不好的感覺,即使想努力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一般很難辦到,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沒有好的情緒和感覺,缺乏動力。

這就是知見心理學的冰山圖形
這里我們提到過往的經歷和經驗信念想法和價值觀情緒和感覺,這三部分組成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意識又包括了潛意識和表意識,表意識就是容易被覺察的,占了4%;而且潛意識就是不容易被覺察的,他占了96%。雖然我們的潛意識占了96%,但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的人是被4%的表意識給支配了,只看到了表面現象。這就好是孩子而言,只看到父母不在身邊,沒給到陪伴,卻不知道父母在不在身邊都是愛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愛是存在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解決問題都用了什么途徑呢?首當其中想得到的應該是天價的學區房,問哪里的房子最保值?學區房的房子!有太多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都想給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以為這樣孩子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滿地開花的輔導班。也可以看到很多家長的無奈,自己教不了,或者說不想管就往輔導班里送,在輔導幫你補,感覺還不夠好,那就來一個一對一私教。還有的家長為了孩子把孩子送去國外留學,都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成就。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與老師搞好關系,又是討好又是送禮,只是希望老師能夠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孩子,多照顧一下孩子。還有的呢,交換式的,為了孩子能夠上進點,給孩子開出條件,考多少分或者是考多少名,給多少錢或者給什么禮物等等。各種方式五花八門,你有沒有發現做了這么多好像都沒什么用,好像沒特別大的作用,說明這些都是不是沒有什么用。更多的是父母為了寬慰自己,我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我能做的都做了,不能做的也做了,學的好不好,不要來怨我,只能怨你自己等等。
泰曼約克遜說過: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庭教育造就失敗的孩子。一個成功的孩子必定是自信的,孩子是自信的還是自卑的,只在你的一念之間,都是后天養成的。什么樣的家庭才能造就出自信的孩子?
太慢,約克遜說過,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庭教育造就失敗的孩子[流淚],一個成功的孩子必定是自信的,孩子是自信的還是自卑的?只在你的一念之間都是后天養成的,什么樣的家庭才能造就出自信的孩子?
第一種,贊賞孩子的家庭自信是孩子起航的船帆,父母贊賞是撐起船帆的桅桿,父母常贊賞是孩子自信的養分。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并不是每個父母都常常贊賞自己的孩子。相反,我們總是關注孩子的缺點。常夸夸孩子身上的優點,有點被放大的孩子會更加自信。
第二種家庭呢,是正視孩子個性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個性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正視,你培養他的個性會成長,他的自信會閃亮;一種是無視你,忽視他的個性會消失,他的自信會被埋葬。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葉子,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放下心中那個別人家孩子的期盼,孩子的個性與生俱來。這就是蒙特梭利所提出的精神胚胎,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父母留意孩子的個性正視被并培養,他孩子會自信的散發屬于自己獨特的光彩。
第三種呢,是引導孩子不斷調整挑戰的家庭。哪里有挑戰,哪里就是自信的開端。能夠看到希望,通過努力就能夠夠得著,每條通往目標的道路都是一次成長,帶來的是繼續調整的自信和勇氣。維吉爾說過: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能夠做到。教育孩子可以從點滴開始,從小事挑戰,自信是開端,決心就是力量。
孩子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父母給予的養料變成了紙上的顏料,孩子的自信與自卑,常常在父母的一念之間。一個人自信有多閃亮,源于父母對他的閃光點給予了多少贊賞;一個人自信有多偉岸,源于父母對他的個性給予了多少培養;一個人自信有多遼廣,管源于父母給他的生活設置了怎樣的挑戰和屏障。所以說,家庭教育是根本,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成敗,我們要做一個智慧的父母。
最后分享幾句對孩子有滋養的話,第一“,孩子不管發生什么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這句話能夠給到孩子想要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是什么樣的,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都是接納他的,父母就是他最大的靠山。第二句話“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肯定孩子的價值,孩子會更有自信和動力,更有信心。第三句話“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于你。”這句話能給那孩子被尊重,他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孩子會明白,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會更有擔當。第四句話就是“相信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去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給到孩子,肯定會讓孩子更加的自信,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支持他的。第五句話是“你無論做得怎么樣,表現如何,你是我最親愛的孩子,我依然愛你。”能很好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不管結果如何,父母都是接納他的。第六句話“我喜歡你這樣的行為,不喜歡你那樣的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一切都必須自己體驗并承擔。”尊重孩子的個性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會更有擔當。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修復自己的童年缺失什么,長大了,就在尋找什么。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著自己的童年。愛并沒有昂貴與廉價,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愿你、我做一個智慧的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愛,少點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