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交往是青少年社會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良好的人際交往使學生獲取社會信息、自知而知人,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同時,中學生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變化,容易出現人際交往問題,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為此,健康的人際交往需要青少年自身、家長、教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與改進。
一、家庭層面
父母應轉變絕對權威的角色,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
家長不僅僅要把孩子的學業成績放在第一位,更要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做孩子的第一任導師,正確地引導他們結交好友。
為孩子創造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在公平、理解、寬容與信任中潛移默化地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正因如此,家長應做到自我約束和榜樣作用,避免在交往中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獨立人格是家庭教養中不可缺少的,這意味著家長對子女應給予充分的尊重。
一旦親子關系出現問題,家長要站在理性的角度,不可謾罵或粗暴地對待子女,要有技巧并且富有情感的解決問題。
當沖突演化成冷戰時,父母應做“破冰者”,主動與孩子交流,但不是無理由地妥協。

二、學校層面
學校代表著學生將開始真正的群體生活,他們將開始獨立地去構造自己的人際關系圈。
1. 老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老師作為導師,不僅要營造積極平等的學習氛圍,也要鼓勵學生進行友善輕松的人際交往。使他們愿意同教師分享自己的困惑,尋求幫助; 主動地與同伴建立信任愉快的關系。
這就要求教師要調動學生主動交往的積極性。
- 針對人際交往較好、性格開朗的學生,教師要給與他們表揚和肯定,并鼓勵多與相對內向安靜的同學交往。
- 對于不善言辭和表達、害羞內向的學生,應以親切關懷的態度去激發他們主動參與交往的愿望,對他們適當地增加關注。
2. 學校應創造人際交往的有利環境
重視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培養,不以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機制,多角度地肯定學生的發展,淡化應試教育造成的弊端。
同時學校應開展有利于增強團體凝聚力的團訓活動,使同學之間增加相互了解溝通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3. 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學校應完善心理輔導的專業課程,對于心中有郁結或人際交往存在問題的學生,運用專業的知識來幫助他們。
對于學生和教師之間關系不融洽或沖突等問題,心理教師可以充當 “中間人”的角色進行調節,使他們相互理解。
如遇到問題程度較嚴重的學生可以進行轉介,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介入。

三、個人層面
1. 加強自我修養
學生要正確認識和看待自己,同時還要正確認識和看待他人,這是進行正常人際交往的基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和不同的價值觀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
在日常交往中應寬容待人、取長補短,相互信任與幫助。
妒忌、懷疑、怯懦、過于強勢等性格特征會對人際關系產生負面的影響。積極開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品質是有利于交往的。
因此,克服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重要途徑就是加強自我修養。
2. 加強人際交往技巧的培養
第一,懂得尊重。面對自我要始終保有自尊,使自我的價值得到更多的認可,是許多人最強烈的心理要求。面對他人要尊重其人格和習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應注意滿足對方的這種重要感,這是良好人際關系開始的基石。
第二,始終對自己抱有自信。學生可以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如在心里默默地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受歡迎的人,我能行,大家會喜歡我的”。
這樣的心態會使人敞開心扉,以輕松的態度走入群體。

四、專業的心理疏導
對于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疏導。例如用培養學生的同感、采用社會支持法、系統脫敏等專業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
同感
同感即感受對方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體會、從而感受別人的情緒情感。同感有利于學生弱化自我的角色,將他人的地位提高,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認知療法
針對學生對于人際交往上的認識誤區,去影響直至消除這種錯誤觀念,達到最終來重建認知并且對其人際交往有好的影響。
社會支持療法
需要家庭和學校的緊密配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改善學生與周圍人的關系,幫助有問題的學生改善與父母和同學師長的關系,讓他們感受到被需要,給予他們來自團體的溫暖和肯定,從而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放下心里的戒備與人交往。

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多用于社交恐懼癥等程度較深的問題中的介入。
讓具有交往問題的學生直面他們的恐懼,逐步地擴大學生的交往圈,對于主動交往行為給與正強化,從而消除自卑膽怯或者封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