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鐵軍專欄】
教育路上的風景有你也有我
——家長會上的交流
原創作者|李鐵軍(駐香港部隊秭歸希望小學)
家校共育這個永恒的話題,既是老師和家長的共情點,但也是痛點,我想用三句話來交流老師與家長的合作與溝通,以此共勉。

一、你我都是生活的負重者,必須相互理解,一句話:“為了孩子!”
我非常理解家長的不容易,因為我也是家長。大家一邊要奮斗讓家人生活得好一些,一邊又要管孩子;在這個選擇上,就像一把雙刃劍,一邊被生活的艱難弄得遍體鱗傷,一邊還得微笑面對家人和孩子。但我們必須要明白,生活中不僅僅是物質的需求,可能也還有家人的和睦,孩子的懂事。
我也心疼我們老師的那種辛苦:電話、qq、微信千萬遍,有的還是不理,但老師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為什么?我想可能兩種情況:一是老師的職業操守決定了老師的責任心;二是出自教師對家長的理解,在監督學生學習上可能我們的老師更加專業。所以我們必須相互理解:家長不要煩老師的電話和信息,老師不要煩家長的管理不力!努力做好一點,效果就不是簡單地“1+1”。

二、你我都是家庭的支撐者,必須相互鼓勵,一句話:“為了明天!”
老師不是這個社會的特殊物種,但絕對是特殊職業。社會流傳的一個段子:世界第三難:把別人的錢賺到自己的口袋的叫老板;世界第二難: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別人的叫老師;世界第一難:既能把別人的錢賺到自己的口袋又能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別人的叫老婆。雖然是笑話,但很清晰的表現出老師這個職業不容易。因為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直接利益關系,所以維系中間這個層次就是家長,也就是家長需要我們老師教好自己的孩子,老師也要家長的全面配合,這就是教育向好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我們必須相互鼓勵,不是抱怨,不是詆毀。

三、你我都是教育的責任者,必須相互支持,一句話:“為了幸福!”
在教育的路上,孩子的品格和習慣是家長的復印件,學生的知識與情操是老師的鍛造件,只有當復印件與鍛造件真正完美融合,才有孩子精彩的未來。
家長的行為、語言、思想、態度等都會被孩子模仿、探索或者直接實踐的,所以你的一切就在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的血液里烙下基因。因此我建議你做好“兩面人”:有孩子在和沒孩子在旁邊時,言行要有區別,至少是孩子在身邊不要無所顧忌。
教師可能在方法和習慣的培育上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嚴格要求上,要影響孩子的思想、態度或者價值觀,作用是不大的,特別是小學生,尤其效果較小。一個人長大了,對小學老師的印象可能是最少的,如果是記得的話,很多都是不好的記憶:哪個老師喜歡罵人,哪個老師喜歡打人,哪個老師鬧了笑話,哪個老師出了什么糗事……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家長需要付出更多的東西。但我們的責任相同,需要的就是我們相互支持,在塑造孩子追尋未來幸福的同時,也要為我們的幸福付出努力。
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大,標志著更多的東西,課程壓力加大,社會交往更加寬闊,面臨了更多價值觀的沖擊,需要面對更加嚴格的篩選……所有我們沒有休整再出發的時候,唯有一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