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非常重視立志對一個人人生的修煉和重大影響。他曾給自己寫過一副對聯: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只問耕耘。他把圣賢視為自己優秀的目標。在他看來,無論帝王將相,無論圣賢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種志向,一定要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
一、立志與為人
曾國藩小時候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從這句詩中可看出,他年少時就充滿著氣吞云夢,鏟平君山,何日斬蛟屠鯨的豪情。一個人的志向越遠大,他的上進心就越強,求知欲就越烈,奮斗起來也就更為努力。偉大的毅力只為偉大的目標而產生。高昂的志氣,代表著一個人的生命動力,體現著一個人的靈魂。
人都有很大的潛力,但想要成功,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是不行的。曾國藩從自己生活的經歷中悟出一個這樣的道理:人才的等級,是由其志向和興趣決定的。志向和興趣低的人,安于現狀,猶如井底之蛙,定然越來越低下污濁;而志向和興趣高尚的人,向往圣人的事跡,所以一天比一天進步。
二、立志與做事
作為一個農家子弟,曾國藩從鄉野走向官場,經歷了種種磨難和挫折。而當年的立志正是曾國藩克服這些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每當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時,曾國藩總以一種驚人的毅力支撐著,其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而作的努力令后人廣為稱道。
曾國藩認為君子的志向必須要包含人民的生活,要為大家謀求幸福之道,這樣才對得起天地,才能稱之為完人。正是因為有如此遠大的志向,曾國藩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才能不斷奮斗,并走向成功。
三、立志與做學問
只要有志向,治學就會多,用功就會勤,如曾國藩家書中所言: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曾國藩說:茍能發奮自立,則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曾國藩在給紀鴻兒的書信中說:很多人都希望子孫做大官,我不希望你們做大官,但希望你們成為讀書明理的人。勤儉自持,耐勞耐苦。富貴與功名,都有定數,一半源于人事,一半源于天事;但只有向圣賢學習,全部源于自己,與天命無關。否有志學為圣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仍有戲言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