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是一門學問。
想要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你就需要給他足夠的空間和自由
作者 | 楓子
“你說,我是不是一個很差勁的媽媽?”
前兩天表姐和我視頻時,突然這樣問我。
她兒子在初三這年,突然厭學了。
她一度以為兒子只是青春期逆反,直到那天,兒子用小刀在手上劃了一條條血口,她才驚覺兒子病了。
在兒童精神科門口,她看著人潮洶涌的抑郁癥小患者,和一位位焦慮的父母,她突然意識到:
抑郁,離孩子并不遠。
想起從業近30年的心理學家陳默老師,針對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抑郁現象,曾大膽“預言”,她說以后家長見面可能都是這么聊天的:
“你孩子抑郁了嗎?”
“嗯,抑郁了,重度。”
“哦,我們家還好,輕度。”
不寒而栗!
陳默老師還根據大量臨床經驗發現了一個規律:
抑郁的學生中,優等生居多,且數量上呈逐年上漲趨勢。
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好學生,最終卻抑郁了,為什么會這樣?
最近剛好看到兩則案例,或許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辛苦培養的學霸兒子
卻成了抑郁癥患者
第一個案例,來自《中國教育心理學》網站上一個名叫南楠的13歲男孩。
從小到大,他一直是別人眼中的學霸。
他在學校擔任班長,獲得過很多省市比賽的大獎,還考進了當地的一所重點中學。
可就在父母對他寄予厚望時,南楠出事了。
因為辛苦排練的朗誦作品沒被學校選上,南楠一時無法接受,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進衛生間嚎啕大哭,還時不時地胡亂吼叫,甚至用頭使勁撞墻。
父母嚇壞了,立馬帶他看了心理醫生,檢查結果讓他們震驚:
兒子患了中度抑郁癥。
他們完全不信:“一個好好的孩子,還是學校的學霸,就這么一點點挫折,怎么突然就抑郁了?”
原來,兒子的病根,來自媽媽的過分管控。
媽媽為了方便觀察兒子學習,房間的門只能開不能關,每天下班回家,她都要翻看南楠的手機,覺得哪個朋友不行,就要立刻刪掉;
南楠的每一個興趣班都是媽媽替他選好報的名,就算不喜歡也要硬著頭皮上;
就連平時穿什么衣服,剪什么的發型,媽媽都要替他決定好。
好幾次,南楠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嘗試向媽媽溝通,卻遭到媽媽的質問:
“我做這么多,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懂呢?”
從那以后,南楠的心就緊閉了起來,再也不愿對父母敞開。
直到被診斷抑郁,他媽媽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為你好”,成了傷害兒子最深的元兇。
擔心女兒未來吃苦
卻把她逼到自殘
第二個案例,來自《少年發聲》欄目里的小依。
她父母曾經吃了很多讀書少的苦,所以對她一直高要求,高管控。
一年級時,她被父母一左一右夾著,一邊哭一邊練英語聽力。
二年級時,媽媽給她報了超常班的奧數,她聽不懂,媽媽就一直罵她。
五年級時,媽媽一口氣給她報了3個“小五班”,每次一學習就是四五個小時,還外加奧數班,英語班,手風琴班……
上了初中后,她每天都要寫作業寫到凌晨。
初三時,更是飯后7點開始寫作業,一寫就是6個小時,凌晨1點才能睡覺。
高中后,周六一天四門輔導課,學校上課前,已經把要學的內容學過一兩遍了。
一路以來,她的成績很優異,但每次考不到第一,就會被爸爸嘲諷,被媽媽批評:
“別人家孩子怎么就能考第一,你就不行?”
來自父母長期的打擊和否定,讓她深信自己就是個垃圾,即便考了班級第一,仍然很自卑,覺得自己是多余的。
重壓之下,她開始了自殘,在四年級那年,她開始啃指甲,常常啃到出血,直到痛在全身蔓延開來。
她還用鉛筆劃手臂,借此讓身體上的痛,來麻痹心理上的痛。
從初二開始,自殺的念頭就一直徘徊在她腦海里。
學習,學習,學習。
從小到大,她如同一個提線木偶般,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沒有喘息的空間。
自殘,就是她發泄情緒的唯一出路。
在“魚缸”里養孩子
是父母最失敗的教育
看完這兩個案例,不難發現:
孩子生病的癥結,源自家庭。
父母的控制欲,對孩子而言,就是成長的災難。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魚缸法則”,講的是:
三寸長的熱帶金魚,養在魚缸里,無論養多久、喂多少魚食,個頭始終不見長。
直到有一天,魚缸破了,人們將魚換進大水池中后,驚訝地發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魚就從三寸長到了一尺。
小小的魚,尚且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
把孩子束縛在以愛之名的“魚缸”里,過分的干預、插足和保護,孩子不但難以長成“大魚”,還會失去自主選擇的機會,變成暗淡無光的“木偶人”。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控制得密不透風是種什么感受?”
一位網友訴說他的苦楚:
19年來,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活著,一開始,我還會努力地掙扎,想要逃離父母的魔掌,可后來發現,我越掙扎父母越想束縛我,把我變成他們的“附屬品”。
再后來,我就覺得人生就這樣了吧,反正我都做不了主。
每天一睜眼,就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有一種溺水的感覺,不知道自己在哪兒,要干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更不知道如何自救。
來自父母的管控,就像四面八方撲來的海水,把我淹沒。
我覺得我要瘋了,不想熬了,可不管我怎么鬧,怎么哭,都沒用。
站在學校的窗臺,我就想往下跳,想著父母到時會不會痛哭流涕,后悔不已。
十幾歲的孩子,本該青春活力,充滿朝氣,可他們卻只能在父母的控制下苦苦掙扎,被這樣的角斗和撕扯耗盡能量。
心理咨詢師柏燕誼,曾將無休止的干涉比作“愛暴力”。
這種愛暴力,對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損傷,有的孩子表現為精神死亡,有的孩子則表現為精神叛逆。
有時候,父母越想控制,孩子越容易失控。
當父母揮著“愛”的大刀,把孩子圈養在“魚缸”里,事無巨細地為孩子規劃,逼迫孩子順從時,孩子失去的不只是獨立生存的能力,還有對人生的自我掌控力。
而一個失去了自我掌控的孩子,又如何感知幸福呢?
把控制當成愛,將孩子禁錮在“魚缸”里,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敗。
父母要學會放手
敢于做孩子的“破缸人”
哈佛有一本暢銷書,名為《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指出:
大部分教育活動都強調短期成就,如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取得好成績等,不太關注長期回報。
但孩子即將面對的世界是靈活多變的,兼具未知與已知。
簡而言之,父母把孩子圈養在魚缸,自以為這樣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其實是一種短視的愛。
優秀的孩子背后,站著的往往是一位有遠見,敢于放手讓孩子闖的父母。
想起90后北京姑娘涵一的逆襲故事。
曾經,媽媽為了讓她走音樂路線,擠占了她全部的課外時間。
每天放學后要練三小時古箏,周六上午要練聲樂,下午彈古箏,周日則去民樂團。
幾年下來,她覺得痛苦,焦慮,不愿再練習,媽媽氣急時,就拿咖啡潑古箏上,有時甚至拿起菜刀剁起琴板。
母女倆之間,常常鬧得不可開交。
直到后來,媽媽自覺要改變,就去廣州學了教育學。
自此,媽媽不再逼著她學這學那,而是選擇放手支持她。
女兒想報美術高考,媽媽同意了。
結果考砸了,媽媽安慰道:“我相信你,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
女兒逐漸放下壓力,復讀一年,去了幾千里外的景德鎮學陶瓷,媽媽沒有阻攔,只是一步步引導她如何規劃未來,讓她飛得更高更遠。
大學期間,媽媽只供學費,不供生活費,讓涵一在生活中磨練了一顆強大的內心,也擁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畢業后,涵一打算去韓國攻讀研究生,媽媽依舊大力支持,教女兒做好職業規劃。
如今的涵一,變得格外自信,開朗,有主見,有能力,在號稱“京城第一窯”的京彩瓷博物館擔任陶藝老師。
聽過一句話:教育,要站在孩子的未來看現在。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會把孩子捆綁在眼前的方寸之間,更不會放任不管。
而是做孩子內心世界的定海神針,給他們力量,為他們兜底,站在孩子一抬頭就能看見的地方默默陪伴、守望著孩子。
他們深知,在該退出的時候得體退出,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和成全。
有句話說得好:給以魚缸,則困于淺水;投以海洋,則深海無懼。
父母給孩子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未來就有多遠。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總覺得孩子應該聽父母的。
不然他們就是壞小孩,不然他們學不好。
但其實,所有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不妨蹲下來,多傾聽他們的聲音,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世界。
或許,我們將收獲一個全新的視角。
而那些不必要的悲劇,或許也就能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