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熱播年代劇《人世間》
漸入尾聲
不少網友認為
此劇可與《覺醒年代》等媲美
《人世間》
是一部寫實主義劇作
為何會在社交媒體上
衍生出大量討論?
什么樣的劇情
吸引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目光?
該劇主要講了居住在東北某省會城市的一戶周姓人家三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塑造了一群在歷史大潮中起起落落的平民形象。
故事開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周姓一家人,按照每家只留一個孩子的政策,長子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建設兵團,姐姐不辭而別后,小弟被動留在城市的故事為開篇。后來的劇情,涵蓋親情、愛情和友情故事,讓觀眾通過一戶人家半個世紀內的生存繁衍、命運轉折中,體會時代這只大手滄桑厚重的力量,讓人們看到普通人也可以肩扛責任、過上正直而有自尊的生活。
今天
時報君也當一回劇迷
和大家一起聊聊
《人世間》與我們的“距離”
↓↓↓
01 中國式父子的縮影
《人世間》中,小兒子周秉昆與周父的兩場劍拔弩張的爭吵,由于過分真實在不少人心中激起強烈共鳴。明明互相在意卻偏要彼此否定,渴望理解卻話趕話爭得面紅耳赤,讓不少中國家庭看到了自家的影子。
“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一句流傳甚廣的歌詞,成了很多父子的真實寫照。一個沉默寡言,一個年少倔強;明明飽含愛意,卻從不事聲張;滿意深藏心底,批評常掛嘴上……
好多父子之間
不只是擰巴、疏離
很多人形容
自己與父親的關系
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點燃戰火的,可能是父親一味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可能是吝于贊賞肯定卻總拿著放大鏡挑錯。戰火也在孩子尋求認可、渴望尊重、追求自我的掙扎中越燒越旺。
網友在某社交平臺上
發起話題“中國式父子為何難相處”
閱讀量達1.2億
可見一斑
事實上,刨除極端個案,大部分家庭里哪有那么多不可調和的是非對錯,之所以難相處,很大程度上是雙方缺乏溝通,以及不善于溝通所致。有人說,父愛像禪,不方便問、不容易說,只能領悟。沉默、嚴厲,很多人給自己的父親貼上這樣的標簽。
作家朱自清筆下的“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是內斂的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兒子的表達同樣的隱忍克制。
有時候
愛之深責之切的父輩
還極有可能打著愛的旗號
過度干涉孩子的人生
一個不問、一個不說
對抗情緒
就這樣在日積月累中堆高
父子間越發疏遠
誠然,嚴厲、沉默不代表不愛。時光流轉、角色變遷,不少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中,漸漸讀懂沉默背后的脈脈溫情、看見堅強背后的脆弱和艱辛。也有父輩會在看到一直放心不下的孩子已經成長為生活的勇士、挑起生活的擔子時欣慰放手。針尖對麥芒的緊繃總會隨著一方的撤退而土崩瓦解,達成與過去、與彼此的和解。這是生活的溫情所在。
文學、影視作品
喜歡設置盡釋前嫌的環節
但生活
往往沒有那么多戲劇化的情節
現實中,長久的疏離哪能輕易跨過時間的河流,更多的理解也不一定能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親密關系里的創傷,很可能成為彼此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還有,傷害就是傷害,不是所有的誤解都終能消弭,不是所有的遺憾都有機會彌補。這也是生活的殘酷之處。
顯然,在親子關系的拉鋸戰中,沒有人是勝出者。如今,這樣的議題得到了更多的探討,也引發了更廣泛的思考。或許,放下彼此的評判標準,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好好說愛,松弛的關系會讓彼此的聯結更加緊密。
其實不只是父子
其他家庭成員間的相處
何嘗不是如此呢?
時報君想說
父子本連心
奈何隔山海?
做不成知己
也別成甲乙…………
02 最不出色的孩子
不是所有的家庭,全家人能夠時刻整整齊齊在一起……
在該劇中,周父一直渴望再照一次全家福,但自己常年在外打拼,因為種種不湊巧,這個看似簡單的愿望,到最終周父逝世時也沒有實現,這讓人不免感慨光陰易逝、世事無常,對于現實生活中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總覺得父母還年輕,以后有的是時間陪伴的人,不啻為一種提醒。
全劇最大的“淚點”,是周父去世前那個晚上,一家人躺在炕上的最后一番對話。三個孩子問父親,他眼中哪個孩子最好。這一幕讓人回味無窮,也讓人心酸不已。
在世俗成就上,主人公周秉昆是周家“最不出色”的孩子——學習不好、工作一般……然而,也正是這樣的不“出色”,才放大了周秉昆奮斗樂業、敢于擔當、孝順父母等優秀品質,塑造出一個了不起的小人物。沒有太大本事的普通人,卻成為對家庭和親人付出最多的“好人”。
作家梁曉聲說,不論在任何時代,尤其是在特殊年代,都需要“好人”多一些。至于“好人”的標準——
根植于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
03 周家人的教育觀
有人的地方,就有煙火,就有教育。周家三代人近50年的奮斗歷程,讓我們看到個人發展與原生家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觀劇過程中
時報君也沒閑著
從周家兩代人的故事入手
總結出幾條因果規律
關于家庭教育
↓↓↓
家風正,子孫興
整個光字片,大部分人是窮困且卑微的,只有周家例外。周家出了一位市長、一位教授、一位導演、一個婦產科主任,以及4個清北學霸。就連只有小學文憑的秉昆,也是“六小君子”中的核心人物,剛從牢里出來就被朋友們簇擁著“帶領大家搞搬家公司”。
周家“大家長”周志剛只不過是一個常年在外支援祖國建設的普通工人,他的子孫后輩為何這么優秀?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風就是一個家族興衰的“根”和“源”。細觀周家三個孩子,秉義的大義、秉昆的忠厚、周蓉的熱烈,以及二兒媳鄭娟的堅韌,均能在周父、周母身上找到影子。
“仁義大氣”的家風將周家與光字片其他家族區分了出來。
反觀光字片其他家庭
↓↓↓
國慶家愛抱怨,所以家宅不寧,老公公跟兒媳鬧別扭后凍死在寒冬里,孫子也沒考上大學。春燕家世故、心眼多、愛算計,最后被一幫老友所不齒,孩子考失利后還來了一場離家出走的鬧劇。趕超家善良、知恩圖報,時代雖然給了他們窮困的命運,但第三代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最好的專業,走在了翻身的路上……
家風正,子孫興;家風不正,禍患必生。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動對孩子的影響,做好孩子的榜樣。家風不正,再多的教育也是徒勞。
一個好媽媽,能旺三代人
周家有兩個好媽媽:周母和兒媳鄭娟。
劇情的前半段,留守在家的周母堪稱周家的“靈魂人物”,兒女的信件、電報,周父的近況,都通過她來串聯,來往信件中寄托了她多少愛與期盼。
周蓉只提過一次想要一件紅毛衣,周母就每年為她織一件。
一家人雖然天各一方,濃濃的親情卻時刻環繞心間。
周家兄弟姐妹之間、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幾乎沒有紅過臉,是媽媽教給了他們愛與溫暖。
《母親的影響力》這本書里,有這樣一段話: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正直、勤勞、善良、樂觀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就是心靈成長的圣殿和源泉。周母是這段話最好的注解。
后來,周母因腦血栓后遺癥時不時犯糊涂,鄭娟又撐起了家的大后方。全家人的吃喝拉撒、孩子們學習的督促,也是她親力親為,堪稱周家第三代人的“共同媽媽”。
周秉昆8年牢獄之災和出獄后一蹶不振,都是鄭娟挑起大梁,確保天不塌、家不散、孩子安心讀書。
一個家族的安樂,一半功勞歸功于在外打拼的人,另一半歸功于在家照顧老小的媽媽們。她們做著最不起眼的活,卻發揮著最強大的后勤保障作用。一個好媽媽,能旺三代人。
平凡的孩子,是來報恩的
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莫過于周秉義:北京大學哲學系高材生,有頭有臉的市長,岳家也給力。作為女婿和領導他是合格的,上為民請命,下為岳父母盡孝。唯獨作為兒子,他不合格:既沒有時間伺候雙親于跟前“養口體”,也沒有兼顧老父親的尊嚴“養心智”,由著身居高位的岳父母不見親家,甚至不如街坊鄰居,他們尚且在父母生病時照顧一二。
同樣出息的還有女兒周蓉,北京大學中文系才女、最年輕的教授,可她不但沒有照顧父母,反而為全家添了不少麻煩。
優秀孩子的世界更大,也更遠,可能一年見不了父母幾次面。反觀小兒子周秉昆,雖沒有大出息,卻能守在父母跟前盡孝。
周母腦血栓昏迷的兩年,周秉昆和鄭娟為母親穿衣喂飯、端屎擦尿,將其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周父病倒時,也是秉昆第一時間送到醫院,在父親渴了、餓了、想抽煙時,鞍前馬后地伺候。連時不時犯糊涂的周母都知道:秉昆比哥哥姐姐強,他在家,心里就踏實。
想起一位校長的刷屏言論:“平凡的孩子是來報父母恩的,他們可以常伴父母左右,今天載父母吃牛肉丸,明天載父母吃海鮮,讓父母安享晚年。而優秀的孩子,將來去更大的地方發展,見面只能靠視頻……”
所以,請珍惜你身邊那個資質平平的孩子吧!守在身邊的孩子雖然平凡,卻能帶給父母踏實的幸福。
越是最親的人,越要好好說
《人世間》最吸睛的一場戲,莫過于秉昆跟父親吵架。
事情源于哥哥姐姐考上北大,一起回家拜年。整個片區就出了他們兩個大學生,所以周父很驕傲,領著三個孩子出來跟鄉親們拜年,順便顯擺一番。
然而,哥哥姐姐有多光鮮,平凡的秉昆就有多黯然。父親不但沒有照顧他的情緒,反而在人來人往的車站對他一通爆訓——
“從小你哥你姐學習好,而你呢?你的成績永遠是倒著數……”
“就算沒有家務事拖累你,你能考上嗎?”
這一刻,周秉昆的尊嚴被徹底撕碎。他臉上全是震驚、憤怒、委屈、失望、難以置信!
父親的“傷口撒鹽”讓周秉昆痛心,氣得他很多年不理父親,連搬家也不告訴父親。多年以后,傷心欲絕的老父親弄清原因后,哭著罵著向秉昆道了歉。
明明愛孩子
可說出的話
卻好像在怪孩子
這就是很多父母的說話方式
很多觀眾都稱
太真實了
↓↓↓
平心而論,周父已經算是那個年代比較有格局的父親了。他也多次夸周秉昆是三個孩子中“最滿意的”,這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誤會。只是,他看到周秉昆鬧情緒就生氣了,吵著吵著就上火了、不管不顧了。
越是最親的人,越了解你的痛點,所以才越容易說出最刺痛人心的話,什么話難聽說什么,哪兒疼戳哪兒。
家是愛的港灣,最好的情緒應該留給最親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越是最親的人,才越應該有話好好說。
再苦再難
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周家最不討喜的后代,大概就是玥玥。她任性、自私、薄情、叛逆,從來都只考慮自己。
許多觀眾忍不住感嘆——
忠厚仁義的周家人
怎么養出這樣一個孩子?
回顧一下她的成長史會發現,其實她也是一個可憐孩子。
小時候,父母不方便帶她,她跟著舅舅、舅母長到16歲,直到舅舅家再也沒法住了才被迫回家。她發誓:以后自己有孩子了,不管多難,都要把孩子帶到身邊。
雖然舅舅、舅母從未虧待過她,可父母不在身邊,她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自卑感。
她總覺得自己只是父母名義上的孩子,沒有親情。所以她媽媽說什么她根本不在乎,不服管教。后來,她成50多歲老男人家庭的第三者時,也不在乎父母是否受傷。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
“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
當他們終于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父母只管生不管養和育,就是瀆職。心理學家認為,孩子若與父母有過明顯的分離期,就會造成“親子中斷”創傷,給孩子造成低自尊、沒有歸屬感,情感脆弱,難以與人建立信任關系。而7歲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塑造、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幾乎構成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缺席孩子成長的父母,失去的不僅是孩子的童年,還有孩子與你的親密關系,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這個期限,后面很難再彌補回來。
不讀書的代價
要用一輩子來償還
《人世間》中最令人唏噓的角色,莫過于周秉昆和他的朋友“六小君子”。“六小君子”起點相同,都是普通工人。唯獨不同的是,呂川和向陽愛學習,政策好轉后考上了大學。
畢業后,呂川進入仕途,一路升到中紀委。向陽則成了年入數十萬的工程師。此時二人的見解、格局已不同于4位老友,也有了各自不同的社交圈。他們要么不參加六小君子聚會,要么勉強加入卻再無共同語言。
文憑只是薄薄一張紙,卻能劃出一條深深的鴻溝,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這就是知識的力量。趕超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臨死前對孩子千叮萬囑——
這是一個吃一輩子苦的父親對兒子最后的囑托,也是他掙扎半生最深的感悟。
不讀書,時代淘汰你的時候根本不打招呼。所以要告訴孩子,生活不易,一定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唯有學識做底蘊,才能扛住時代的洪流,改變平庸的命運。
《人世間》用50年的生活變遷史告訴我們:人一生的宿命,根源于原生家庭;孩子的未來,藏于父母的言傳身教。我們要做的是,正家風、敬父母、愛稚子,將溫暖良善、積極向上的美德代代傳承。
愿我們的孩子
活成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有情、有義
有責任
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