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小叔家兒子今年上初二,從小都很乖,成績非常好,一直排名班上前三,但不知為什么孩子有厭學傾向,而且越來越嚴重,夫妻倆不知怎么辦才好。
這段時間,經常聽到對面鄰居家在訓斥孩子,因為10歲的孩子怎么都不愿意去上學,非鬧著輟學。鄰居說,孩子在學校太調皮,成績不好,經常受批評。
你看,不管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好學生,還是有些人眼中所謂的“學渣”,都有不喜歡上學的。
相信只要一說起孩子的學習,很多父母都感覺到頭大,都在想,為什么我的孩子會不喜歡上學校、討厭上學呢?
怪孩子還是該怪大腦?是孩子笨,還是智商不如別人?是基因遺傳,天生就不喜歡上學嗎?還是受環境和家庭條件影響?
是,當然也不全是,因為這些想法都不是最本質的原因,那么,導致學生不喜歡上學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就讓我們打開這本《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來看看究竟是為什么。
(二)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最早出版于2010年,是一本深受學生和教師歡迎的教育心理學經典著作。它是一本關于認知心理學的普及讀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學的入門書籍。
此書作者丹尼爾?威林厄姆,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哈佛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博士,也是教育心理學領域的資深專家。
我們今天對本書的解讀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
作者在書中的觀點是:不能怪學生,要怪就怪我們的大腦,人類的大腦并不擅于思考,它其實是懶于思考的,而且很多時候,它還避免思考。
人們喜歡解決問題,但是不喜歡嘗試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學校的功課總是比孩子所懂的難,他們不喜歡上學也是理所當然的。
01.大腦不擅于思考,而且很多時候,它還避免思考
我們總以為我們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但事實上,大腦能做很多事,思考并不是它最拿手的。
可是,如果我們都這么不擅長思考,那么我們是怎么度過每一天的呢?我們是怎么樣找到上班的路線?又如何在超市買到便宜貨的?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做出決定……
答案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地是在依賴記憶,遇到問題只要重復以前的步驟就可以了。
心理學家這樣說:“我們大多數時候做的事情正是我們經常做的事情”。比如,從學校開車回家,其實這時候你正在用記憶指揮你的行動,這就是說書中所說的“自動駕駛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用兩種方式來回避思考:
首先,一些重要的功能不需要思考,比如視覺和行動。
其次,你傾向于記憶而不是思考指引行動。
如果你不斷地重復一項同樣的任務,它會最終變成習慣,你的大腦不需要動任何腦筋就可以完成任務。
只有當我們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或者無法依賴以前的經驗和記憶完成的事情出現時。思考才會啟動。
02.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但它很脆弱
作者在書中說,思考是緩慢的、費力的和不確定的。
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喜歡思考,因為解決問題會給人們帶來愉悅感。
所以說人們避免思考和人們天生好奇并不相矛盾——好奇心使得人們去尋找新的主意和問題。
人類的好奇心會促進大腦,愛上思考,只是好奇心這種東西太脆弱了,需要條件合適才能存活,否則我們很快就會放棄思考這個念頭。
所以,從認知學的角度看,想讓一個孩子喜歡上學,就需要找到合適的條件,讓他的好奇心復活過來,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以此戰勝大腦從思考中撤退的本能。
復活好奇心,尊重差異,獲得解決問題的愉悅感,讓孩子學習能走上正軌的途徑,家長和老師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做出一些改變:
(1)為孩子設立一個能完成且稍具挑戰的認知任務,確保問題得到解決
作者指出,這個 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問題,或者一道數學題,而是一些具有挑戰性的認知任務,如理解一首詩、想出可回收材料的新用途等。
(2)認識到孩子的認知能力差異,適當放慢速度,為學生的工作記憶減負
工作記憶的空間是有限的。多步驟的提示、互相間沒有聯系的事實,超過兩三步的邏輯和一個新學會的概念在新知識上的運用,都會造成孩子的“記憶過量”。
(3)接受并尊重孩子之間的差異
作者在書中曾提出反對對學生分快慢班的做法,但他確實也承認孩子之間是有差異的,如果這是給孩子布置同樣難度的作業,就是打自己嘴巴了,能力低的孩子會覺得作業太難,干脆就放棄學業,這樣會讓那些落隊的孩子掉得更遠。

以上就是第一大部分內容的解讀,下面來看第二大部分的內容。
二、幫助記憶的有效方式
為什么學生能記住電視里的所有細節,卻記不住我們告訴他的任何知識?
為什么你可能記不清十五秒前發生的事,而其他不重要的記憶(如廣告)卻能記得一輩子?
01.記憶有三個層次
作者在書中闡述道,記憶有三個層次,即“感知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視覺、聽覺等感官從外部環境接收來的信息會首先進入我們的“感知記憶”,它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一般只有不到1秒的時間。
如果有些記憶被額外注意到了,就會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也就是“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相當于是大腦里暫時存放信息的記憶緩存庫。
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空間有限。如果你同時放入太多東西或者比較它們的太多方面,你就會失去正在思考的線索。
工作記憶的有限空間是人類認知的基本瓶頸。
據知,工作記憶的大小或多少是固定不變的——得到多少就是多少,練習不會改變它。
盡管如此,還是有竅門的。
作者說,可以通過壓縮信息來維持工作記憶中更多的信息。。
擺脫工作記憶的有限空間,具體方法有兩個:
第一個是增加客觀性知識。
第二個是你可以讓工作記憶中操縱信息的過程更有效率。
最終,不重要的信息會被排擠掉,而更重要的信息會被轉移到“長期記憶”中。
長期記憶是一個儲存你關于世界的事實性知識的巨大倉庫。長期記憶中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意識之外,在使用之前它都靜靜地待在那里,進入工作記憶時它才浮現到意識中。
能進入我們長期記憶的,一是帶有強烈感情體驗的事情,二是讓知識變成“被重復思考的事情”。
因為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知識點都迸發出這樣強烈的情感,所以我們很多時候選擇第二種方式進入。

02.那么這種記憶方式如何做更有效呢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2點建議:
(1)協助孩子掌握大量的、扎實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來說必不可少。 背景知識不僅僅能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讀者,更能使你成為一個好的思考者。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并且邏輯縝密,而如果沒有背景知識,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以你擁有的背景知識越豐富,學習起來就越省力,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灌輸哪些知識。
b知識體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后。
c具有淺顯知識比沒有強。
d加強閱讀。
e偶然獲得知識。
f盡早開始。
g知識要有意義。
(2)學會講故事,讓思考變得更有意義
心理學家認為故事有“心理學優勢”,意思是故事和其他類型的內容在記憶系統里是區別對待的,它更容易被大腦接收。
作者認為故事是有助于交流和學習的。
首先,故事建立在眾人皆知的結構上,從而容易理解角色所采取的行動。比如,聽眾知道故事中的情節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有因果關系的。
其次,故事是有趣的。有學者做過這樣的實驗:人們閱讀很多很多的材料,再對它們的有趣程度進行評級,故事總是比其他種類得分高。
第三,故事容易記憶。
a理解故事想要思考。思考對記憶是有幫助的。
b因果結構也能幫助你記憶整個故事。
不僅是老師,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也應該積極地采取講故事的形式。
書中作者還交待了故事結構的4C原則和講故事的幾個要素:定義出一個清晰問題,制造困境和沖突,然后解決這個困境,要夸張、滿足人的獵奇心理、與自身緊密聯系等。

下面繼續講解第三大部分。
三、題海戰術真的有用嗎
“題海戰術”這一詞匯表示的意思是為達成某一任務,進行大量的、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做相關習題,并不考慮其質量與效率。現已引申出網絡名稱“刷題”。
大部分學生都經歷過題海戰術。
關于題海戰術,說法各異,歷來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是批評的聲音:教師讓學生陷入題海戰術,這扼殺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另一種是保守派學者的聲音說:學生必須通過反復練習學習常用的事實和技巧,比如5+7=12.
很少有人說訓練能提高學生的動力和興趣。
那么,題海戰術,真的有用嗎?
01.題海戰術的作用
書中,作者指出,大量的認知心理學表明,題海戰術等同于反復練習如果沒有充分的練習,我們不可能精通任何一門知識或者技能。
深層知識仍是反復訓練的結果。
學生必須牢記一系列的基礎定理、公式、語法、文理,才能把成績提高。
那么這些基礎的知識和技能,是怎么達到自動化程度的呢?
答案就是反復練習,大量的練習能讓我們對知識的記憶更長久。
書中作者給出了練習的幾個重要意義:
(1) 通過練習能獲得最基本的能力。
(2) 通過練習可以提高能力。
(3) 通過練習還可以帶來三個最重要的好處:加強基礎技能,為學習更先進的技能做準備;防止遺忘;改善遷移。
(4) 練習是為了日后更好地學習。
那是不是說題海戰術就絕對有效?也并不是。
題海戰術也有高質量與低質量之分。
02.作者給出的一些建議
(1)如果做,請精做、細做;
(2)排除知識漏洞;
具體的做法是,一定要通過做一套題,把自己題目中的那些錯誤精準的定位出來,并且在后期通過精度真題答案的方式進行系統性的回顧和總結,這時題海戰術的效果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以上是第三部分的解讀,下面來看最后一部分的解讀。
四、怎樣幫助“慢熱型”的學生進步
學習不好的學生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嗎?
一個人的智商和才能,到底是有遺傳決定的,還是由環境決定的?
作者在書中說,智能很可能是遺傳和環境經過復雜的組合后共同的產物。
經過觀察研究雙胞胎的智商,結果令人驚訝:遺傳對于綜合智能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大約50%的智能要歸于我們的基因。
50%是平均值,因為這個比例隨著年齡而變化。對于小孩子來說,這個比例大概是20%,稍大一點的孩子上升到40%,之后會到60%甚至更高。
20世紀80年代,人類IQ在五十年內有了巨大增長,詹姆斯福林發現,在三十年間IQ就 提高了21分。這說明基因遺傳因素占大部分論點是不對的,更多的是和后天環境有關。
基因因素讓你探尋或選擇不同的環境。
比如同卵雙胞胎,他們的基因使他們從小就比同齡人長得高,身材的優勢讓他們的籃球技術都很棒,研究者會把這概括為一個人的基因決定了籃球技能。
但真正發生的事情是他們的基因使他們長得高,身材的優勢讓他們探尋打籃球這個環境。
是練習——一種環境因素——讓他們籃球打得好,而不是他們的基因。

01.孩子智能上的差異可以通過持久的努力來改變
威林厄姆在書中給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論:孩子智能上的差異是可以通過持久的努力來改變。
書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班上有兩個同學費利西婭和莫莉,費利西婭總是擔心她不夠聰明,有選擇時 ,她 總是挑容易的哪一個以確保自己做得對。遇到有 難度的問題時,她一碰到困難就放棄,經常大聲抱怨自己很累,或者找出其他借口。
但莫莉和她不一樣,她面對失敗不灰心,有選擇時她總是挑沒做過的的問題,即使有時候做不出來,她也很享受從中學習的樂趣,遇到難題時,莫莉不放棄,她堅持找到新的方法。
其實導致它們之間的差異是她們對智能的態度。
費利西婭認為智能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的,正因為不可改變,她擔心之間會被貼上“標簽”,所以她挑容易的題目做。
費利西婭對智能的態度只能讓她自陷困境。她認為聰明的人不需要努力也能成功——他們只要有過人的智力就夠了。所以努力是笨的表現。
與她相反,莫莉認為智能是可變的,她認為學習新的事物能讓她更聰明,所以,失敗對于莫莉來說并不可怕,她不相信一次失敗就會對 她的智能下終結性判斷,她意識到失敗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莫莉對難題更有興趣,因為她能從中學到知識。
莫莉也不認為學習用功是笨的表現,相反,她認為學習勇敢是變得更聰明的標志。
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莫莉的學習成績確實比費利西婭的好。
所以,相信智能可以通過努力提高的學生比相信智能是改變不了的事情的學生得到的分數更高。
沒有孩子是一塊“廢料”,只要你和孩子深信,無論起點多低,只要你足夠努力,都有趕上進度的可能。
為了幫助后進生不掉隊,我們首先要確保他們相信自己能夠進步,然后我們要讓他們相信為此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02.給出的建議
威林厄姆建議,幫助慢熱型學生進步,老師和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學會贊揚他的努力,而非能力
贊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一點,批評和表揚的比例,最好 維持在1∶5這個黃金比例。因為研究表明,總被表揚的學生,不太愿意冒險,而且會缺乏主動性。
要避免不真誠的贊揚,不然你會失去公信力。
(2)告訴他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告訴學生們,即便是所謂的“天才”也是很努力工作和學習才會那么聰明的。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一定要及時戳穿:“優秀不需要努力,是靠天生的”神話,告訴孩子即便是所謂的“天才”也是很努力工作和學習才會那么聰明的。
(3)坦然接受失敗
如果你想要提高技能,就要不斷地挑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失敗沒什么大不了的。正如書中所說“只有永遠無所作為的人才會不犯錯誤。”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學會接受失敗。
邁克爾喬丹曾這樣說過:“我職業生涯中有九千多次投籃不中。我輸過將近三百場比賽。有二十六次我被期待投出決勝球,但是我沒有投進。我人生中一次有一次的失敗是我成功的原因。”
(4)讓學生知道你對他們有信心
信任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彼此理解、溝通和愛的基礎。
書中有這樣一個測試,問你的十個朋友:“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師是誰?”
作者發現,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心中早就有了答案,而且入選的理由通常是感情上的原因,理由從來不是“他教我很多知識,或者他教我很多數學”,人們會說“他讓我相信我自己”或者“他教我愛上知識”。此外,他們還告訴作者這些教師會嚴格要求學生,并相信學生能夠達到哪些標準。

(三)
以上就是本書所講解的主要內容,它深刻地闡述了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的本質原因,帶你了解其行為背后隱藏的秘密,希望能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總的來說,《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是一本值得好好品讀的好書,我愿意把它推薦給每一個喜歡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朋友們。
我是@眉瀾疏影,我在這里,用溫暖的文字,等風來,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