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又到了幼兒園開學的時候,很多爸媽會糾結孩子要不要在幼兒園里學習的問題。
盡管早在去年,教育部就發布了一則通知,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但關于“孩子到底要不要盡早開始學習”的爭論一直就沒有停過。
不少家長都擔心:“孩子幼兒園什么都不學,上了小學會不會落后?”

孩子學習,不是越早開始越好
從小就開始學習的孩子會更優秀嗎?這可不一定。
上個世紀 70 年代的德國,曾有一項關于早期學習的研究。
研究者將孩子放進了純玩、半學半玩、純學習的三種幼兒園,接受不同的教育。
此外,研究者每兩周對這些孩子進行一次家訪,家訪的內容和孩子在幼兒園所接受的教育一致。
對于純學習幼兒園,家訪就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對于純玩幼兒園,家訪就強調玩樂對孩子的好處。

研究者們發現,盡管剛開始的時候,那些純學習幼兒園的孩子顯得更聰明,學業成績更好;
但是到了小學四年級之后,這個情況就有所改變了,另外兩種幼兒園出來的孩子開始趕上來。
等純學習幼兒園出來的孩子長到 15 歲后,不但學業成績上的優勢完全消失,在與人交往和情感特征方面,還表現出了較多的不足。
等孩子再大一些,這種差距更加明顯。
23歲之后,純學習幼兒園的孩子和其它兩組相比,更可能出現心理障礙、更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也更容易去犯罪。

因此,從長遠來看,那些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而不玩樂的孩子,不但沒有更優秀,在社會交往和人際溝通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而那些在幼兒園里純玩的孩子,長大后在學業、生活、社交方面,都更為出色。
玩著長大和學著長大,為什么區別這么大?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為什么這兩種早期的教育方式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
1. 行為模式的差別
在純玩的幼兒園里,孩子們的活動都不會受到老師的干涉,老師做的只是做引導,而不是主導,所以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性。
這樣玩大的孩子,喜歡與他人玩游戲,能積極地參與社交活動,他們在課堂上也會學習計劃自己的活動。

這樣長大的孩子,行為模式是與人為善的,樂于溝通交流的,并有一定的責任感,這種模式能讓他們適應小學及以后的生活。
在純學習的幼兒園里,老師占據主導地位,老師的命令就是權威,孩子們只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像機械一樣讀書背誦,抄寫計算,只追求一個好的成績。
這樣學大的孩子,行為模式是以成就為導向的,為了追求這些,他們會變得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不會與人相處。
2. 教養方式的差別
在德國幼兒園的實驗中,家訪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它起到了一個導向的作用。
在純玩幼兒園孩子的家訪中,老師會夸獎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家長受到影響,會強化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在純學習幼兒園孩子的家訪中,老師會強調學習的成果,家長就會更注意孩子的個人成就,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以自己為中心。
這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也會讓孩子長大后出現極大的差別。
幼兒園不學習,孩子掉隊了怎么辦?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焦慮,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習,就自家孩子不學,他不就是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但家長也要知道,人生并不是一場百米賽跑,竭盡全力在起跑線上爭取一點時間,其實并沒有必要。

人生應該是一場馬拉松,在漫長的路程中,誰能堅持不斷向前,就能能贏到最后的關鍵,一開始就領先的人,不一定能保持到最后。
就像上述實驗中的孩子們,盡管早期學習能帶來一定的優勢,但隨著年齡成長,學業上的優勢很快就消失,性格社交上的劣勢卻一直在左右。
在中國,所謂的“三年級現象”也引起了廣大家長的討論和反思:
那些在幼兒園就提前學習課本知識,進入小學時成績很高的孩子,到了三年級之后,普遍出現下滑的情況。
而那些在幼兒園玩得很開心,各方面的能力都發展得很好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往往能在學業上趕上來。

根據老師們的反映,提前學習的孩子,因為知識都見過了,所以總是會出現上課不專心、走神的問題,學習習慣很不好。
等到知識難度增加,孩子們不深入思考,就學不會了,那成績就掉了下去,而且因為不良的學習習慣,成績是越來越差,最終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一個孩子是否優秀,不僅是學習成績如何,在與人交往的能力也不能差,要能夠適應這個社會。
所以在孩子小學之后,并不需要讓他們提前學習,家長應該要做到的是,幫孩子建立各種好的習慣,規律的作息、自理能力等。
給孩子一個自由而快樂的童年,相信他的未來一定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