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棗莊先生曾高度評價蘇洵,說他的“最高成就是培養出了蘇軾兄弟成為文壇巨匠、朝廷名臣”,是“教育出蘇軾兄弟的教育家”。因此,三蘇家庭教育思想值得關注。
三蘇家庭教育的目標
三蘇家庭教育的目標是科舉入仕、治國安邦、修身養性。
三蘇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標是科舉入仕。(明)鄭瑄《昨非庵日纂》記載:“東坡端正道人,樂善好施。有一異人頻受施舍,因謂曰:‘吾有二穴,一富一貴,惟君所擇。’道人曰:‘吾欲子孫讀書,不愿富。’于是偕往眉山,指示其處。命取一燈燃之于地,有風不滅。道人遂以葬母。”蘇序希望子孫讀書做官——顯貴,而不希望子孫經商賺錢——富裕。
從蘇序3個兒子讀書科舉來看,長子蘇澹,“以文學舉進士”。次子蘇渙,“時獨勤奮問學,既冠,中進士乙科”。少子蘇洵,青壯年時期,游蕩不學,27歲始大發憤,宋神宗嘉祐五年(1060)才被舉薦踏入仕途。嘉祐二年(1057),蘇軾兄弟參加禮部考試,同科進士及第。當年眉山縣進士及第13人,占當年全國進士總數388人的3.4%。嘉祐六年(1061),蘇軾、蘇轍兄弟參加制科考試,皆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被錄取,蘇軾入三等(最高等),蘇轍入四等。后輩子孫由于受到黨爭波及,功名受到影響,但蘇邁、蘇迨、蘇過仍然進入仕途。蘇渙曾孫蘇元老,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及第;蘇軾孫子蘇符,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賜進士出身。三蘇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治國安邦。蘇洵受蘇序影響,熱衷功名,他說“慨然有志于功名”“固有意于從宦”“竊有志于今世”“嘗有志于當世”。蘇轍說母親程夫人“生而志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好讀書,明識過人,志節凜然,每語其家人:‘二子必不負吾志。’”蘇軾說“蓋嘗有志于事功”“少年出仕,本有志于救人;晚節倦游,了無心于交物”,話雖如此,但在貶謫英州途中,又屢遭貶謫,仍然吟出“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的詩句。蘇轍詩云“少年讀書不曉事,坐談王霸了不疑”“一生有志恨無才,久爾蕭蕭白發催”,后一句是其73歲生日所寫。蘇轍曾官至副宰相,在元祐政壇上叱咤風云,可他卻認為,自己沒有實現理想,感嘆歲月已逝、華發早生。
讀書科舉、治國安邦是家庭教育的外在目標,家庭教育的內在目標是修身養性。程夫人在家庭教育中倡導仁愛、清廉、剛直。蘇軾在《記先夫人不殘鳥雀》中記述母親程夫人禁止捕鳥,告誡子孫要有仁愛情懷;在《記先夫人不發宿藏》中記述母親程夫人不貪外財、不發宿藏的故事,她的言行影響兒子、兒媳和孫子,并形成“不貪外財”的家風。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記述蘇軾10歲時,母親程夫人講授《東漢史》,母子二人被范滂的故事深深感動,蘇軾說長大要做范滂那樣的人,程夫人說你做范滂那樣的人,那我就做范母那樣的人。
眉山三蘇祠啟賢堂
蘇軾《司馬溫公行狀》云:“公上疏,言:‘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其言切至,皆母子間人所難言者。”倡導治身之孝和治國之公的美德。蘇轍《泉城田舍》云:“家世本來耕且養,諸孫不用恥鉏耘。”告誡子孫蘇家歷代躬耕自食,切不可以農耕為恥。蘇過《和叔寬田園六首》云:“一飯食我力,愿與農夫同。”教育子孫不能因為出身官宦,覺得顏面尊貴,而鄙視農業生產。
三蘇家庭教育的內容
考試制約著讀書,從古至今概莫能外,人們總是習慣于依據考試內容選擇閱讀范圍。三蘇家庭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包括六經、史書、詩賦、屬對、聲律、琴棋、書畫、佛道等,其主要特點是養德、有用和廣博。
北宋時期考試制度雖然屢有變革,但大致包括試論、試策、試詩賦等。司馬光《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說,當時科舉考試有3場考試內容,“第一場試論,第二場試策,第三場試詩賦”。曹安《讕言長語》說:“吳臨川云:初場在通經而明理,次場在通古而善詞,末場在通今而知務。”王炳照、徐勇《中國科舉制度研究》認為:“至宋代科舉制度相對穩定之后,知識結構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一是能背誦約四五十萬字的《四書》《五經》;二是精通歷史,尤其是政治史,以便長于策論;三是填詩賦詞。”
從三蘇的文獻作品、進論篇目和程文選本來看,三蘇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經史。蘇軾在《眉州遠景樓記》中說,眉州的士大夫“貴經術”,“通經學古,以西漢文詞為宗師”。蘇洵“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有二子軾、轍,齠齔授經,不知他習”;蘇轍云“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軾云“可讀史書,為益不少也”等。從宋代制科進論題目來看,亦可窺見一斑,如蘇軾、蘇轍各有進論25篇,再如張方平、李清臣的進論篇目等。魏天應編選、林子長箋注《論學繩尺》是南宋省試的程文選本,“從題目出處看,大致統計,全書共155篇文章。出自《漢書》約47篇,《論語》11篇,《孟子》23篇,《荀子》10篇,揚雄之文14篇,《文中子》5篇,唐代史實、史書及文16篇,韓愈《原道》2篇、《進學解》1篇,以上包括同題作文,所選文都為南宋人之‘論’。”
此外,三蘇學習內容還有子集。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云:“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札子》云:“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云:“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至于讀文集,從蘇軾對鄉賢司馬相如、揚雄、李白、杜甫的接受可見端倪。在科舉中有詩賦的專場考試,可以肯定地說,士子必修作詩賦,必須學習詩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詩賦的基礎知識包括用韻、對仗、平仄等,蘇洵對這些東西很不感興趣,因而很不擅長,他說:“吾后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蘇軾兄弟在年幼之時師從張易簡、劉微之,掌握了屬對、聲律的基本知識和詩賦寫作的基礎技能,詩賦寫作得心應手。蘇洵說蘇軾兄弟“始學聲律,既成”。關于作文,李方叔云:“東坡教人讀《戰國策》,學說利害;讀賈誼、晁錯、趙充國章疏,學論事;讀《莊子》,學論理性。又須熟讀《論語》《孟子》《檀弓》,要志趣正當;讀韓、柳,令記得數百篇,要知作文體面。”開列的一長串書單,便是作文所需要的積累。
對于琴棋,蘇軾說“不通此二技”“予素不解棋”,北宋陳正敏《遁齋閑覽》云:“子瞻嘗自言,平生三不如人,謂著棋、吃酒、唱曲也。”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博弈活動的濃厚興趣。三蘇家中有傳世雷琴,蘇軾詩文屢有提及。蘇軾12歲時,于紗縠行故居,發現一塊天石硯,父親激勵他說,這是你文章發達的祥瑞之兆,蘇軾作《天石硯銘并敘》以記此事,蘇轍有《缸硯賦》記述自己的心愛之硯。
北宋時期的四川,佛教、道教皆有濃厚氛圍,蘇軾外公和母親都信佛,因此蘇軾兄弟小時候便受佛道濡染。蘇軾兄弟有不少詩文提及閱讀佛教經典,如“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楞嚴》在床頭,妙偈時仰讀”等。除受佛教思想影響之外,蘇軾兄弟幼時喜讀《山海經》,從后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神話的痕跡。
三蘇家庭教育的形式
三蘇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記誦作文,次要形式是讀書行走和尋找伯樂,三蘇家庭教育的形式具有順勢、激勵和自覺的特點。三蘇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記誦作文。從三蘇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他們記誦詩文的痕跡。蘇軾說“少年記誦經史”“我夢入小學,自謂總角時。不記有白發,猶誦論語辭”“考論師友淵源所自,復知誦習歐陽子之書”“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蘇轍所記誦的書籍,除《詩經》外,還有《楞嚴》《圓覺》等佛教經典。“問我近來誰復可,對君聊擬誦《周南》”“昔嘗誦《楞嚴》,聞有乞食師”等。
蘇軾曾多次提倡抄書,尤其是抄寫史書,他說自己抄寫《漢書》3遍,且戲稱為“日課”。“雖是玉堂揮翰手,自憐白首尚抄書”“兒子到此,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欲抄。若了此二書,便是窮兒暴富也”“多讀書史,仍手自抄為妙”等。
關于作文秘訣,蘇軾轉述歐陽修的話說“惟勤讀書而多為之”,提倡學習寫作,就要多讀多寫。蘇軾說“多讀史書”“亦須多讀史”“讀書多則能撰文”。如此看來,多讀多寫,似乎就是三蘇學習寫作的主要途徑,也是三蘇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蘇家庭教育的次要形式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蘇父子皆喜行走天下、游山玩水。蘇洵說“昔予少年,游蕩不學”,他在《憶山送人》中生動而又詳盡地描述了他歷次游歷祖國名山大川的情況。蘇轍《武昌九曲亭記》云:“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由此可見,蘇軾兄弟對于游山玩水的濃厚興趣。
總之,三蘇都把游歷山川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學習的重要方式、養氣的重要途徑。
蘇洵以為,千里馬之不遇于時,但不可守株待兔、以待伯樂;他主動尋求伯樂賞識,值得后人借鑒。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兩次到成都拜謁張方平。這兩次拜謁對三蘇一生,尤其是蘇軾、蘇轍的成長極為重要。宋神宗嘉祐元年
(1056),蘇洵還帶著蘇軾兄弟拜謁了雅州知州雷簡夫、犍為縣令吳中復,他們也都向朝廷名臣張方平、歐陽修、韓琦等大力推薦三蘇父子。蘇洵在自己與兒子學有所成的基礎上,帶著他們拜謁學者名流,無疑讓自己與兒子都開闊了眼界。
三蘇家庭教育的價值
三蘇之前,在文化藝術領域父子兄弟互相影響、學有所成、成就卓著者寥寥無幾,父子、蘇軾父子等。在這些雙子星中,在家庭教育史上,三蘇更加璀璨。在眉州受三蘇父子影響,一家父子兄弟皆成名宦者亦相繼出現。譬如眉州丹棱在南宋出現“三李”,即李燾、李壁、李埴父子。《宋史?李壁傳》曰:“壁父子與弟埴皆以文學知名,蜀人比之三蘇。”在清代出現“三彭”,即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兄弟。
以三蘇家庭教育管窺當今教育,可以從中受到啟發,譬如藏書讀書、言傳身教、自然發展等。
三蘇倡導藏書讀書。蘇轍在《藏書室記》中說:“(先君)有書數千卷,手緝而校之,以遺子孫,曰:‘讀是,內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遺法也。’”如今,有一部分家庭,兒童進入小學以前沒有適合閱讀的圖書。進入小學、初中以后,除教材指定閱讀的圖書外,沒有自己的藏書,倒是有不少的教輔。以致到初中或高中畢業之后,對教輔深惡痛絕,甚至發誓再也不讀書。
三蘇倡導言傳身教。蘇軾兄弟少時皆“師事先君”。父親蘇洵一方面嚴格督促蘇軾兄弟讀經史,另一方面親自指導作文章。蘇軾作的“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蘇洵大加贊賞。蘇軾作的《卻鼠刀銘》、蘇轍作的《缸硯賦》,蘇洵很滿意,讓他們謄寫出來,張貼到墻上,以示鼓勵。有時父子三人還同題作文,一較高下,以致后人以“是父是子”贊之。母親的言傳身教側重在品德養成方面,從而形成仁愛、清廉的家風。如今,適齡兒童上學讀書,廣大家長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數上,當然也就迫使學校領導、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數上,而在思想品德的養成方面重視不夠,出現這樣那樣的社會問題。
眉山市青神縣中巖寺喚魚池蘇軾與王弗塑像
三蘇倡導自然發展。“知子莫若父”,譬如蘇洵給蘇軾、蘇轍取名。軾是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露在外面,與蘇軾豪放不羈的性格頗相類似。蘇洵訓誡說:“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轍是車輪碾過的印跡,雖無車之功,但也無翻車之禍,“善處乎禍福之間”。這與蘇轍沖和淡泊、深沉不露的性格符合。蘇洵《名二子說》在詮釋二子之名的同時,表達了他對兩個兒子的擔心、期望和規誡之意。蘇洵寫此文時,蘇軾11歲,蘇轍8歲,兄弟二人一生的際遇,恰如蘇洵所預言。由此可知,蘇洵對兩個兒子的深切了解。深切了解子女,實事求是地確定發展目標、路徑,順其自然地發展,這是蘇軾兄弟成才的關鍵。當今,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者太多,期望太高是普遍現象。我們應該理智地對待子女的發展,找到他們最感興趣、最適合發展的目標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