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是個成語,也可以說成“管鮑之好、“管鮑之誼”。管鮑,指春秋時期的名臣管仲和鮑叔牙,他們交情深厚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代代相傳。下面選自《史記?管晏列傳》的“管鮑之交”就將告訴你,什么叫“知交”(知己的朋友,相知好友),什么叫“彼此信任”,什么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朋友。
(一)管仲①夷吾者,潁上人也②。少時常與鮑叔牙游③,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④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⑤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⑦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⑧于齊,齊桓公以霸⑨,九合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謀也(也,表判斷)。
【注釋】
①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謚敬,也叫管敬仲。齊國穎上人,春秋前期齊相,曾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
②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
③鮑叔牙:也叫鮑叔,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游:交游,來往。
④欺:騙,欺詐,這里指“占便宜”。
⑤以:介詞,因為。
⑥已而:隨即,不久,后來。事:侍奉。
⑦進:推薦,保舉。
⑧任政:執政。
⑨以霸:以:介詞,因為。
霸:春秋時諸侯聯盟的首領。這里名詞用作動詞,稱霸。
⑨九合諸侯:多次會合各國諸侯。九,虛指多次或多數。
一匡天下:一舉而匡正天下。匡,正,糾正。
(二)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①,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②我為貪,知我貧也③;無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④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⑤,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⑥死之,吾幽囚⑦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⑧,知我不羞小節,而恥⑨功名不顯于天下也!⑩”
【注釋】
①賈(ɡǔ):坐地經商。
②不以:不認為。以,動詞,認為。
③也:用在句末,表示解釋語氣。下同。
④見逐:被罷免。
⑤不肖(bùxiào):謙辭,無才。
⑥召忽:齊人,與管仲同事公子糾,公子糾死,召忽自殺。
⑦幽囚:囚禁。
⑧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羞,感到羞辱
⑨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辱。
⑩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斷。
(三)鮑叔既①進管仲,以身下之①。子孫世祿②于齊,有封邑③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④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注釋】
①以身下之:讓自己處在別人的下面。
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居于······之下。
②世祿:世世代代有官俸。
③封邑:受封之地。
④多:形容詞用作動詞,贊揚。
《管鮑之交》譯文
(一)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人。他年輕時經常同鮑叔牙來往,鮑叔牙知道管仲賢能。管仲家境貧困,常常占鮑叔牙的便宜,鮑叔牙始終友好地對待他,不因這而生怨言。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被囚禁起來,鮑叔牙就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齊國掌管政務,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一舉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計謀。
(二)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財時多給自己,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牙出謀辦事,反而使他更艱難窘迫,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機有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幾次做官幾次都被國君罷免,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經幾次打仗幾次敗逃,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還有個老母。公子糾失敗以后,召忽為此自殺,我被囚禁遭羞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因小節而感到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顯揚于天下為恥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三)鮑叔推薦管仲以后,使自己處在管仲之下。鮑叔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受俸祿,有封地的經過了十幾代,常常有人成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卻贊美鮑叔能夠了解人。
管仲拜相復原場景雕塑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管仲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