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一種精神類的疾病,而兒童抑郁癥的主要發病人群是兒童或者青少年時期的人群。根據美國的調查結果表明,兒童中出現抑郁癥的概率約為0.4%-2.5%,而在青少年中的比例上升到了5%-10%,在多個國家都出現一致的研究結果。

每當人們關注抑郁癥,大多是社會上出現一些負面的事件或者新聞,在看到這些新聞后,人們往往將抑郁癥和死亡之類的字眼聯系在一起。這些悲劇的發生,在短時間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還有不少人覺得抑郁癥不就是“心情不好”“不高興”“矯情”“心理素質差”嗎?
1、你真的了解抑郁癥嗎?兒童抑郁癥更鮮為人知
有數據統計,全世界約有3.2億抑郁癥患者,患病率約為4.4%,而我國的并無精確數據,發病率大約在4%左右,估計約有1億抑郁癥患者。抑郁癥是世界第四大疾病,但我國對抑郁癥的診斷、治療率還處于比較低的狀態下,地級市以下地區對抑郁癥識別率不足20%,只有不到1/10的患者接受了抑郁癥相關的治療。
不僅如此,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原來孩子也可能出現抑郁癥。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孩子也可能有不良情緒產生,大多表現出以情緒低落為主。根據中國健康委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約有3000萬的兒童、青少年有抑郁情況。

2、兒童抑郁癥的癥狀比成人更加隱蔽,家長能發現多少?
一直以來,人們沒有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抑郁癥,但在成年人身上出現的一些情緒低落、萎靡、悲傷等表現往往在青少年身上也有,而且還具有一定會的隱蔽性。以至于很多家長發現不了孩子存在心理問題,有抑郁癥。
3、孩子抑郁了,家長能從哪些地方察覺到異常?
情緒上:從兒童快樂、活潑的狀態逐漸出現情緒低落、煩躁,出現異常安靜、失去活力等表現,對周圍的事情無法提起興趣,很可能是抑郁癥患者比較典型的癥狀。
生理上:按理來說,在青春期或者兒童時期,孩子的身體在發育,應該是吃嘛嘛香,睡覺也比較深的。近期出現頻繁的失眠、不吃飯等情況,在晚上睡覺時還可能出現夜間驚醒、尿床或者做噩夢等情況,家長就應該引起重視。

行為上:青少年出現抑郁癥后可能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和同伴的交流變少,行為沖動偏激,甚至離家出走。對過去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并且產生厭學、自尊心和自我價值受挫等情況。
心理上:很多時候孩子會產生好奇、嘗試的心理。但在大量的調查后發現,抑郁癥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挫敗感,遇到事情不愿嘗試,不敢嘗試的情況,很容易出現“自我否定”。
當孩子總是出現否定自己,覺得“我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這樣的情緒時,家長或許應該及時抓住這些行為和身體上的信號,并且及時的給予疏導,以免真的發展為抑郁癥。
抑郁癥本身并不可怕,在接受治療后,有望治愈,但可怕的在于,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已經抑郁了,但家長卻只以為是他們不高興,或者壓力大,更有甚者只認為是矯情。

4、小孩子知道什么是難過嗎?這樣的想法也許是抑郁癥的誘因之一!
(一)無法改變的家庭環境或讓孩子加快抑郁
很多家長在家里無休止的爭吵、雙親離異或者和父母長期分離等都可能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損傷,如果不及時的疏導,孩子很可能產生抑郁、自我厭棄的心理,認為這些爭吵都是自己造成的,最終引發抑郁。
(二)校園暴力、言語暴力等是抑郁的主要因素
家庭的冷暴力,長期在學校里受到校園暴力、歧視、言語暴力等影響,也可能導致孩子承受過重的心理壓力,最終引發抑郁。有數據顯示,約74%的男孩和51%的女孩長期遭受1種或多種校園霸凌。這些也是引發孩子抑郁的主要因素。

(三)唯成績論是引發孩子抑郁的誘因之一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平時報了很多的補習班,從起床到睡覺前都只讓孩子學習,缺少娛樂活動。得到好成績后得到的不是鼓勵、不是表揚,而是一種“挫折式”教育,直接制定下一次的目標。長期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的內心會非常孤獨,從而引發抑郁。
或許很多家長都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曾在不知不覺中用手推著孩子往抑郁癥的方向前進?盡管不是本意,但你的忽視、漠視都讓孩子的情緒無法發泄,也無法紓解。
在察覺兒童抑郁癥的異常癥狀后,家長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帶著孩子就醫,通過科學的診斷和治療幫助孩子應對抑郁癥。但只有治療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配合。以下3點,值得學習。

5、兒童抑郁問題高發,家長應該如何做?
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
能夠敏銳的發現孩子近期出現的情緒、行為上的變化,并且引起高度重視,和孩子先溝通,必要時就醫治療。
做學習型的家長
不僅孩子需要學習,家長也可以學習青少年相關的知識,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青少年,上學時期等關鍵階段的心理變化,不回避孩子的心理問題,采取不指責,而是幫助的方式。
和孩子溝通、做朋友
嘗試轉變思維,從朋友或者第三人的角度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以確保了解孩子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給予肯定和幫助。

為人父母不僅是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心理上的變化也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孩子異常的行為背后,都可能隱藏著“求救”,幫孩子擺脫抑郁癥困擾,生活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