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的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造成的。改變自己,孩子才能改變。改變孩子,從改變親子關系開始。良好的、融洽的、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
不要和孩子斗爭,試圖去征服和控制孩子。在斗爭的狀態下,情感往往占了上風,掩蓋了理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他自己的本意,而是有意針對你。他考慮的不是做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是如何讓家長難堪,證明你的無能。只要能讓家長生氣,就達到了他的目的。家長暴跳如雷,他就勝利了,盡管事后他也非常痛苦。
2.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不管出現什么問題都是應該出現的。不用大驚小怪。孩子的問題出現得越早越好,小時候碰到墻上,頭上碰一個疙瘩;長大后碰到墻上,就會頭破血流;老年時碰到墻上,一下子就碰死了。
當遇到孩子的問題,要堅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與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共同打敗問題,而不是被問題打敗。
3.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試的分數和名次,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比考試更重要的事情。不管孩子考了什么樣的分數,要對孩子說:“盡力就好!”高低無所謂,并不重要,孩子盡力了,這才是最重要的。相對于成績高低和事業成敗,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盡人事聽天命,只要現在盡力就行,至于將來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我們不去預測。到底是什么樣的結局,我們也可以不予考慮。
孩子的學習時間不是越長越好。效率比勤奮更重要。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改善學習的效率,而不能縱容和主張假勤奮現象的出現。更不能在孩子貌似用功的假象中得到滿足。
4.“你永遠是我的孩子,我們永遠愛你。家永遠是你生活的港灣。不管你考得好還是不好,我們都不會嫌棄你。將來,不管你是得意還是落魄,我們都會無條件接納、包容你。”給孩子提供強大的情感支持,建立穩固的情感支持系統,這是孩子面對生活磨礪的勇氣,在成長過程中能夠頑強地生活,有韌性地抵抗各種挫折,面對各種誘惑。
5.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主。相對于家長來說,孩子更在意。孩子只是家長的面子,而是孩子自己的一切。不要替孩子拿主意,更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要有清楚的角色意識,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經驗給孩子分析利弊,提供建議,但是要交代清楚:僅供參考。決定權掌握在你的手里,不管如何決定,我們都堅定地支持你。
凡是他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不要插手干預掣肘,更不要越俎代庖。這是培養孩子做事能力和責任心的重要途徑。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也不用讓孩子產生自己沒有存在感的心理。讓他自己做主,必要時家長可以提供幫助。
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消極的自我,一個是積極的自我。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動物性和人性的結合體。積極的自我和消極的自我無時不在進行著激烈的斗爭,表現為人的意志品質。如果家長不適當的干預,積極的自我就會消失,兩個自我形成合力一致對外。消極自我占了上風。
家長要有明確的意識,盡到自己的責任,既不要越位,也不用缺位。給孩子準備好早飯,陪伴孩子,但不要干預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6、教育孩子,一要調整心態,二要掌握契機,三要選擇方法。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問題,批評之情先要默數七個數,讓心情平靜下來再說;不要在僵持的狀態下說,要選擇親子關系和諧融洽的時候說,孩子向你表達的時候順勢說;根據當時的氛圍、情景選擇合適的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7.孩子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日積月累長期形成的,也不用指望一天就能解決,更不能期待畢其功于一役。久久為功,冰消雪融。
8.不用過分依賴老師。老師面對的是全班學生,教育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布置的作業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孩子。家長一定要尊重老師,但不必完全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有時候老師也有私心,要考慮老師布置這件事的初衷;面對老師的統一要求,要適當調整。老師布置的有些作業可以不做,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還需要另外給孩子布置任務。再好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家長。相對來說,老師只是負責孩子的一段,家長卻要負責孩子的一生。
9.不要在背后太多談論孩子。他只是他自己,不是家長的附屬品。父母生了孩子,就有教育撫養孩子的義務,需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在親子關系上,金錢是最不值錢的,時間和情感才是。
家長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別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面子。因為孩子影響自己的情緒。
10.為無為,行不言之教。這樣可以避免過錯。在孩子面前,放下頤指氣使的臭架子,不要發號施令,要學會傾聽。多聽聽孩子說什么,用肢體語言、語氣詞表示回應,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在關注他,這就足夠了。不要輕易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干擾孩子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