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以近年來有關親子關系的國內外電影作品為切入點,就陪伴,教育方式,親子關系三個方面闡述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和親子相處模式上的差異,然后分別分析了中式的家庭教育所導致的親子相處模式和西式的家庭教育所導致的親子相處模式,之后從思想和價值觀層面闡述了差異產生的原因,最后對文章進行了總結并提倡融合中西方家庭教育模式,改善親子關系。
關鍵詞:家庭教育 親子相處模式 中西方 差異
一、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家庭教育與親子關系越來越關注,同時國內外也出現了很多有關家庭教育與親子關系的電影,讓人們看到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與親子相處模式存在著較大差異,有些人開始崇洋媚外,否認傳統的中式家庭教育,一味地去推崇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對于這種現象,本文從辯證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與親子相處模式的差異,并闡述了差異產生的原因,希望人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這種差異,讓孩子健康成長。
二、電影作品中反映的中西方家庭教育和親子相處模式的差異
一提到中西方教育,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西方教育先進,中方教育落后,大多數人都向往著西方的教育。但這是多數人從表面得出的結論,實則中方家庭教育模式也有很多可取之處。由于中西方教育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親子相處模式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具體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2.1 中西方對陪伴的注重程度不同
就陪伴而言,在電影作品《狗十三》中,父親,爺爺,奶奶沒有守護孩子內心純樸的東西,沒有給孩子需要的陪伴,他們注重讓孩子自己成長而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東西。電影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因為天生奇特,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受到了父親的監禁。其實想想父親的想法,他是為了不讓哪吒出去擾亂了街坊鄰居的生活,注重了大家而舍棄了孩子。雖說不能以一概全,但這種現象在中國家庭中很常見,陪伴在中式教育中似乎少了那么一塊。而在西方教育中不是這樣,從電影作品《奇跡男孩》中可以看出,西方父母注重給孩子陪伴與鼓勵,讓孩子找回自信。可以得出,空洞而缺乏陪伴的教育會讓親子溫度降到冰點,而西方教育的陪伴與鼓勵會讓親子溫度持續升溫。中西方對陪伴的注重程度不同,這是許多人傾向西方教育的原因。
2.2言傳身教與鼓勵探索
就教育方式而言,中式教育習慣于手把手教會孩子,這會讓孩子遇到父母沒教過的事情后有種不知所措的狀態,但是在遇到父母教會的地方他們大多是不會出錯,而且更加從容。正如《包寶寶》所展現的一樣,婆婆在包寶寶小的時候對它寵愛有加,寵愛讓包寶寶發生了改變,是困難讓他變得叛逆。從此可看出中方更注重傳送經驗,以過來人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而西方教育如《怦然心動》中女主角父親的教育方式十分民主,他對女兒的教育始終是一種非常開放的狀態,從來沒有逼迫讓女兒接受什么。當女兒因為對男孩的愛戀而感到迷茫時,他引導女主自己思考,審視自己的情感和選擇,女主處理情感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也在不斷成長。相比中方,西方家庭更習慣對孩子適當引導,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成長。
2.3順從父母與親子平等
就親子關系而言,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從古至今都未改變“父母責,須順承。”“父命不可違。”的思想。在國產作品《阿郎的故事》中,父親阿郎浪子回頭找回了自己的孩子波仔,為了讓波仔可以生活得更好,他硬要趕兒子跟他媽媽回美國,對孩子一頓毒打,懂事的孩子邊抽噎著邊收拾東西走人,他并沒有去逆反生氣的父親。但在西方,親子更像朋友,在電影作品《放牛班的春天》中,雖說馬修老師不是孩子們的父母,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西方親子關系是幾近于平等的,馬修老師蹲在課桌旁講課,用藝術,用尊重,用深情感染孩子們,挽回一個個迷失的羔羊。平等的關系才更能讓孩子覺得舒服,更好的建立親子感情。
三、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的親子相處模式
3.1中方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導致的親子相處模式
鄧小平曾說:“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在人才,人才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家庭,中國是一個極其重視教育的國家,中國深厚的教育文化傳統中包含了優秀的家庭教育成分。”諸葛亮的《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朱子家訓》中的“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馬援《誡兄子嚴敦書》中的“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傅雷對兒子的家書中對兒子從事藝術行業和做人的諄諄教導……這些無不體現著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很重視家庭教育。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形成了特定的親子相處模式。
《三字經》中有云:“子不教,父之過。”在中國從古代開始就極其重視言傳身教。[]中國父母大多比較含蓄內斂,在教育過程中的表達會相對少一些,他們往往以身作則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比如春秋時期的曾子雖然家庭貧苦,但因為要履行對兒子的承諾,就把家里的一頭豬殺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兒子要言而有信,誠信待人。再比如晉代的顧愷之,焚燒債券來阻止兒子的放貸行為,這場生動的教育讓他的兒子顧綽明白要了解百姓疾苦、體恤百姓。像這樣的故事在中國還有很多,這種家庭教育方式讓孩子覺著家長是一位老師、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在心里對父母產生了一種敬意。
中國的家長會給孩子一定的家庭教育規則,通過家規的要求,讓孩子養成更多的習慣,形成更好的行為。[2]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弊端,如果要求過于嚴苛會讓孩子感到在被管理、被控制,從而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包寶寶》是一部反映中國式親子關系的影片,它以隱喻的手法將華人社會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具象了出來。在華人的傳統習慣中,孩子是父母的“寶”——幼年時悉心照顧;青春期越界關愛;長大后更可能強勢干涉,這一現象在《包寶寶》母親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3]這種過度關愛的家庭教育模式可能會導致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度依賴父母,甚至變成“巨嬰”;一種是像《包寶寶》中的兒子那樣想要快速脫離父母的管束。
隨著社會的發展、父母教育觀念的變化,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和親子相處模式正在逐步退場,新的模式即將替代。根據成倩的研究,家庭形態逐漸從固定場景被虛擬場景取代,家庭及社會關系模式不斷被重構,親子溝通的體驗和行為選擇被重新結構化,親子兩代人表達自我、溝通情感的新生活空間相伴產生。一些網絡即時聊天工具構成了“通感式”的情感工具,形成了無形的情感連接,增進了親子之間的親密感和程度。[4]
3.2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導致的親子相處模式
眾所周知,西方盛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發跡于文藝復興時期。因此,西方國家育兒的著眼點就在于,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于這種觀念,西方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的自身鍛煉。正如《奇跡男孩》中天生臉部畸形的奧吉,在父母的鼓勵和姐姐的幫助之下,從一個社交恐懼癥患者憑借自己的勇氣、善良、聰明影響了無數人,并收獲了友誼、尊重與愛,成為他人眼中的奇跡男孩。這得益于父母從小便培育奧吉的適應能力,教會他如何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相處,怎樣獨立生存。因此奧吉沒有被外貌所打敗。最終成為他人眼中的奇跡男孩。
正因為重視孩子的自身鍛煉,西方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做錯事有懲罰,做好事有獎勵。會通過做家務來掙零花錢。往往過早地獲得市場經濟頭腦。然而,在獲得這些能力的同時,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往往變得模糊。或許在孩子們看來,父母不再是那么必不可少,因為用市場經濟頭腦來看,自己通過打工賺錢,關系類似于雇主與雇員。基于此,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往往是平等的。在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往往是以引導為主,而非教條式的機械灌輸。正如阿米爾·汗所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中的父親一角色,引導孩子們去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來完成自己的愿望。劇中的父親并沒有像其他父親一樣,期望女兒洗衣做飯過一生,而是用她們當時所不理解的方式,讓她們得以改變自己的一生。最終成為榜樣激勵千千萬萬女性。正因為這種平等觀念,電影中最后是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主動去鍛煉。而不是因為父親為了理想而不顧女兒想法。因此,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導致的親子關系更多的類似于朋友關系。父母履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責任,父母品行和行為值得子女尊重,這就會引發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與愛戴。這種感情有清還債務、報恩與友愛的成分。
四、產生差異的原因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種種差異,而這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同樣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4.1思想傳統上存在較大差異
在中國古代的人文著作中,記載了許多關于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事跡與思想,如家喻戶曉的典故《孟母三遷》、《曾子殺豬》等,其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形成的一些重要家庭教育思想。中國家庭教育歷來注重家國情懷的傳承、崇知重德觀念的循守和文化習俗的沿襲,家長(主要是父母)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5] 反觀西方文化發展史,一次次文化分流、演變、改革涌現在歷史長河中,所以不難明白為什么西方人思想更為開放,在家庭教育上他們亦是如此,因此我們才會看到《洋妞到我家》里中國父母帶著孩子學習而外國互惠生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體驗的差異。
4.2雙方價值觀上各有側重
除了思想傳統不同之外,價值觀的不同也是造成中西方家庭教育方式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 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6] 在價值觀層面來講,中國人十分注重集體利益,而西方人更看重“個人”,他們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在教育孩子時,中國父母通常會選擇讓孩子成為一個有集體意識的人,會教孩子做事情先考慮別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先人后己”,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而西方則是截然不同的觀念。西方父母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更傾向于讓孩子“自然發展”。因而“求變”,“有所成就”和“個人至上”就成了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7]價值觀念的不同,直接影響了中西方父母的對于孩子的期待,自然也就造成他們家庭教育方式的差異。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也還有其他因素使得中西方家庭教育形成了諸多不同之處,我們可以通過這兩點去更好地理解認知這些差異。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基于產生這些差異背后的原因,去學習西方家庭教育的長處來解決我們在家庭教育與親子關系當中遇到的問題。
五、結語
本文首先以電影作品為載體,就陪伴,教育方式,親子關系方面簡要分析了中西方家庭教育與親子相處模式的差異,然后分別深入分析了中方和西方的家庭教育模式所導致的親子相處模式,最后從思想和價值觀層面角度闡述了差異產生的原因。希望人們可以以辯證的態度對待這種差異,不能崇洋媚外,同時思想也不能太封建閉鎖,要合理地融合雙方的可取之處,為孩子營造更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改善親子關系,讓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丁娜多尼.《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比較研究》.大眾文藝,2020(14).211-212
[2]丁娜多尼.《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比較研究》.大眾文藝,2020(14).211-212
[3]宋自榮 王昌杰.《二度編解碼視角下的<包寶寶>》.電影文學,2019(15).136-138
[4]成倩.《可協調互動場與親密感知:成人初顯期子女與父母的微信互動研究》.東南傳播,2020(09).98-103
[5]賈萌萌 任藝 沈可心 王廣洲 王東 康麗穎.《父母責任的代際傳承:家庭教育百年回眸——50個中國家庭的教育敘事研究》.教育學術月刊,2018(07).46-54
[6]高涵.《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觀》.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250-252
[7]王敏琦.《淺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及原因》.綏化學院學報,2014(1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