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書本家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啟超先生可稱得上是“民國最成功父親”。
長女梁思順:畢業(yè)于日本女子師范學校;
長子梁思成: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畢業(yè)于哈佛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專業(yè);
次女梁思莊:曾先后就讀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四子梁思達:在南開大學經(jīng)濟系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
三女梁思懿:先在燕京大學讀書,后到美國學習;
四女梁思寧:就讀于南開大學,但因日軍轟炸而失學;
五子梁思禮:赴美留學,獲得普渡大學學士學位,辛辛那提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后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個孩子的成功,可能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也會存在個體因素。
然而,九個孩子皆成才俊,那家庭教育一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到底梁啟超是如何培養(yǎng)出這9個優(yōu)秀的孩子的呢?
再次翻看梁啟超給孩子的400多封家書,終于明白了這4個家庭教育的真相!

“我對于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
梁啟超寫給梁思順的家書中曾說: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
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于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在梁啟超看來,勤學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才是最重要的,而并非是成績。
但其實,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做不到這一點。
前段時間,東莞市橋頭鎮(zhèn)一個十歲的孩子和一個八歲的孩子一起離家出走了。
家中留下了一封離別的信件:
“爸爸,你知道我為什么離家出走嗎?因為爸爸和媽媽都罵我。”

原來,孩子因為成績沒考好,又因為害怕父母的責罵,選擇了離家出走。
慶幸的是,在民警的幫助下,姐妹兩回到了家里。
教育家尹建莉說過:“孩子寧愿承受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就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現(xiàn)了問題。”
學習并不是一場百米賽跑,一次跌倒不意味著失敗。
作為父母,請相信孩子,多給他一點鼓勵,不理解和打罵,只會適得其反。

跟孩子們做朋友
梁啟超給自己的大女兒取了一個愛稱叫“大寶貝”,給三女兒取了個外號叫“司馬懿”,而他叫小兒子思禮“老白鼻”。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思想家、政治家和自己孩子的相處模式。
他在繁忙的工作中,盡可能抽出時間去陪伴孩子,和他們成為朋友。
即使《爸爸去哪兒》已經(jīng)播出很多年了,但是張亮的育兒方式仍被很多父母稱贊。
他一直把自己當成天天的朋友,而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家長姿態(tài)。
天天12歲的時候,喜歡上了玩手游。
他認為玩游戲也可以養(yǎng)活自己,而且自己有打游戲的天賦。
很多家長都對沉迷游戲的孩子很頭疼,甚至會打罵孩子。
然而,張亮選擇了另一種方式。
他和天天說:“你如果玩五局游戲,有三把是前十的成績,我就讓你玩游戲。”

結(jié)果,天天連續(xù)三把都“落地成盒”,然后他就主動回到房間去做作業(yè)了。
李玫瑾教授曾說:最好的家庭關(guān)系是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
孩子是需要父母教育和引導的,但是也許換一種“朋友間平等”的教育方式,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填鴨式的教育不可取
梁啟超的家書中曾說過:
“學習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見得便會受益。”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在“填鴨式教育”下,成才的幾率會更高。
他們完全不顧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學習進度,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讓孩子成為一個王能王。
臺灣有一個攝影師父親,在看到自己兒子為了寫作業(yè),凌晨都還沒有睡覺。
而且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持續(xù)了好幾天了。
他詢問孩子作業(yè)內(nèi)容,孩子說有22頁的課本內(nèi)容需要抄寫。
看著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內(nèi)心越來越壓抑,他決定將作業(yè)本撕了。

第二天,他和妻子給孩子轉(zhuǎn)了學。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填鴨式教育”很有可能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成為一個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孩子。

“在逆境中保持樂觀”
梁啟超寫給梁思順的家書中曾說:
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孩子是否樂觀,是教育成敗的根本標志。
疫情期間,很多孩子都只能在家上網(wǎng)課。
北京一個小男孩桐桐卻因為感染了新冠病毒,所以只能住進了醫(yī)院。
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桐桐一直堅持做作業(yè)和上網(wǎng)課。
他說:住院就是“換個地兒學習”,他的樂觀和勤奮讓很多人為之感動。

喬丹的父親曾經(jīng)和他說過一句話,成為了一直鼓勵他前行的動力:
“要接受事情消極的一面,并且把它轉(zhuǎn)化成積極動力。”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未來都有無數(shù)道坎,孩子需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思考方式,而這種性格也將讓他受益一生。
文學家梁啟超也好,政治家梁啟超也罷,無論他有多少種身份,在家庭中,最重要的身份就是父親梁啟超。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的家教才是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以此為鑒,教育出最優(yōu)秀的孩子。
END
你覺得“填鴨式學習”有用嗎?評論區(q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