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20日,令人激情澎湃的北京冬奧會向世界展示中國自信,展現獨具匠心的冬奧村、嘆為觀止的場館、非凡卓越的組織工作,奧運健兒屢創佳績……這是中國為全球奉上的一場體育盛宴。
不輸家庭教育也同樣用工匠精神打磨《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系列叢書,從第1卷到第37卷,我們堅守了18年。2022年新年伊始,最新出版的第37卷面市了,設有 20 個專欄、百余篇文章、百余個拓展閱讀鏈接,上百個鮮活案例和實用方法。涵蓋生活中“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樣的愛?”“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會不會慣壞?”“為什么父母總是挑剔孩子?”“為什么你的孩子總是不聽話?”“為什么孩子會青春期叛逆?”等等家庭教育問題。
小編特此為您導讀,當您打開閱讀,一次家庭教育的成長之旅便悄然起航,一輩子不輸的就是家庭教育!
1
家庭教育促進法:結合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第37卷新書的內容設計結合了
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進行。
本法稱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引導和影響。
促進法中提及的20個教子維度與37卷中專欄高度契合,不輸家長學校教材研究團隊緊跟時代步伐,父母也要緊跟時代才能更好的育兒。20個關鍵詞如興趣愛好、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運動、睡眠充足、身心愉悅、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獨立生活能力、珍愛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尊重理解、親子陪伴、平等交流、尊重差異、潛移默化和親自養育等等。
其家庭教育是要回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同時希望家長們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家庭、家風、家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增加家庭幸福。
2
專題策劃:接納
本卷專題策劃 《教育,從接納開始》欄目,告訴父母“什么是無條件接納?”、“從接納到慣壞,你做錯了什么?”、“為什么接納是教育的前提?”。接納是一種父母技能,是一種建立在父母自尊之上的智慧,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讓孩子納悅自己,成就自我的最好的家 庭教育。
人們總是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到底孩子最想要什么樣的愛,卻很少有人去探究。父母都憑著本能去養育,無意識地給孩子造成了很多傷害。
我們滿嘴是愛,卻給孩子傷害。很多孩子總是被父母挑剔、打擊。在孩子還小的時 候,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他們通過父母去認識世界。于是,當父母說孩子不可愛時,孩子就會自動加工為:“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我不可愛,我不好。”
這是多么可怕的邏輯,但是又真切地發生在很多家庭里。當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的某個身體部位,或者某個特別的行為,甚至去強行糾正孩子時,孩子就會自動地做父母的幫兇,壓抑天性,排斥自己,龜縮到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被父母喜歡的人,才是人生贏家。平民問上帝:“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孩子,卻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成功和幸福呢?”上帝回 答:“因為,很多孩子頭上的犄角被剪掉了。”平民不懂:“什么犄角?”上帝回答:“犄角,代表孩子的特質,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護得閃閃發亮,而有些孩子的犄角卻被蓋上了遮羞布,這就是父母與父母的區別。”
這則寓言,隱喻了父母對孩子是接納還是排斥,如何 影響著孩子的人生。這個“犄角”, 可以是孩子的左撇子、不夠好看的外表、音樂的天賦。它們需要被呵 護,而不是被壓制、被糾正。
有專家曾說:“所謂無條件地接納,就是對孩子的滿心喜歡。”這個喜歡和溺愛不同,是一種建立在父母自尊之上的智慧,是切實做到了跨越美丑胖瘦、智商高低之上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是將孩子當作一座寶藏,源源不斷地去發掘出他的魅力。
而當孩子能夠遇到這樣喜歡自己的父母,即使他再平凡,也會如同插上了翅膀的天使,自信和快樂就成了他顯著的標簽。我們說漂亮是表淺的,但是美的定義是多維的。而如何引領孩子認識自己的美,是父母在孩子童年必須完成的課題。就像 《奇跡男孩》 里的母親一 樣,她的兒子在他人的眼里如此不堪,仿佛是上帝送給她的最粗陋的禮物,而她卻慧眼獨具,洞察到孩子內里的光芒,最終將滿滿的喜歡贈予孩子,讓孩子從跌跌撞撞到昂首闊步,到深信自己是美好的。
專家曾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夠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一語道“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當父母能夠守護好孩子的本色,并呵護好孩子的獨特,不用外界的眼光去衡量孩子,那么他們就會帶著父母滿滿的喜歡和愛,邁向最美好的未來。
3
親子關系:和諧
家長們找我們咨詢問得最多的是“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看看你是否熟悉如下的場景。
指責:“你怎么這樣啊?”
命令:“你不要說了。”“你不要隨便亂丟東西。”
中傷:“你讓我太失望了。”“你沒腦子啊?”“你怎么那么自私,只想自己?”
諷刺:“你多能干啊!”
攻擊:“你總是自以為是,嫌我做得不好,你自己做啊!”
你是怎么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的話語您有說過嗎?人們最擅長的就是用“你語言”作開頭,把自己的不快樂歸罪于對方,通過指責、數落對方,釋放自己的憤怒,這樣的情緒發泄,讓對方感到威脅,引起反抗心理,促使對方為自己辯護,引發爭執。
《你能說孩子愿意聽的話嗎》告訴我們換個溝通思路,當把“你”換成“我”作主語時,表達的是“我”的感受,而不是攻擊對方。因為強調的是“我”的感受,和產生情緒的原因,而不是對“你”的評價,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
用“我語言”會幫助“我”冷靜地表達情緒,讓對方了解“我”的感覺,而不是發脾氣,比指責別人的“你語言”更能給予對方思考和調整自己的空間。
例子:你起床太晚
我發現,早上十點鐘了,你還在睡覺 (行為),我非常不安 (真實感受),因為我們必須推遲計劃,我們能不能睡前,先把鬧鐘調整好 (期待)?
“我語言”的使用,幫助父母理智地向孩子們講清楚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讓孩子們理解并尊重父母的感受,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自覺地改變行為。
親子關系先從良好的親子溝通開始,而親子溝通從會說話開始,溝通是相通的。無論是親子間、夫妻間,還是同事間,如果學會了用“我語言”表達情緒,就是學會了最基本的交流。父母學會了,就能幫助孩子提高處理情緒的能力。
《“框架效應”在溝通中的應用》也告訴我們,通常孩子的反應并不是無緣無故的,與父母的表達絕對相關。很多時候,雖然父母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是換一種方式表達卻可以更容易獲得孩子的配合。所以,父母需要建立正確的框架。即關注孩子的反應,先共情、后解決問題,這是最基本的方式,可以解決很多溝通問題,讓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議。
《與青春期孩子對話轉個彎就好》也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親子對話中難免會遇到,孩子處于憤怒、急躁、悲傷等消極情緒,父母們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只有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交流,才能使孩子產生信任感,愿意與我們進行溝通。
親子關系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因素,親子關系的質量遠遠比某一具體的教育方法來得重要,其親子關系直接決定孩子的發展水平。
4
習慣養成:引導
熱映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和《奇跡·笨小孩》中的主演易烊千璽,他是首個00后破百億影人,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原來一直是媽媽干涉太多》一文中講述易烊千璽父母是怎樣培養他的好習慣的。
五歲時,媽媽就發現了他有舞蹈天賦。于是,每到周末和寒暑假,母子倆就開始每天早晨六點起床,輾轉幾趟公交車,趕去少年宮上課。寒來暑往,從沒有一次例 外。
盡管小千璽的活動和課程越來越多, 但他的文化課也不曾落下。很多時候,他只能在公交車上,在一塊砧板上完成作業。堅持的日子很難熬,可是回頭看,易烊千璽說:“熬過了那段時間,自己就有了感覺,就會有一點成就感,做事就會舒服一些。”狠下心,推著孩子往前走,把自律的習慣刻進孩子的身體里,孩子就有可 能收獲光亮的未來。
《一個家族的“教育密碼”成于習慣》也告訴我們一個,的興旺,都是從重視教育開始的。王春玉家的那個“祖傳” 八角凳,隨著其功能的改變,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家族的教育密碼:始于規矩,成于習慣,興于傳承。
我們的教育,就是培養人的好習慣。一 個家庭的教育是如此,一個學校的教育也是如此。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學校也罷,只要能夠樹立規矩,養成習慣,持續傳承, 沒有理由不越來越好。
5
學業指導:影響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自覺主動學習,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四個方法提升孩子自主性》教給我們具體的落地方法,具體而實用。
一、 不包辦
父母只要放手讓孩子做事情, 孩子就能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習得應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以及制訂和調整計劃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在不斷地實踐和試錯的過程中磨煉出來的。
二、不放任
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提前提出合理化要求,然后給孩子自主權,讓孩子做決定,并且在孩子處理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導。比如孩子要看電視,但是他的 作業還沒有完成,你應該如何提醒孩子呢?孩子有看電視的權利,父 母可以不催促孩子寫作業,但是要事先說明規則:“你可以看電視, 但是不能因此而不完成作業,具體如何安排時間,你自己做決定。”
三、 10 個“給”字法
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提升能力不是簡單放手,推薦方法如下:
1、給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2、給時間, 讓他自己去安排;
3、給條件,讓他自 己去體驗;
4、給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5、給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6、給機遇,讓他自己去把握;
7、給交往, 讓他自己去合作;
8、給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9、給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10、給方向,讓他自己去創造。
四、ABCD 分類法
教給孩子一些實用的方法,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推薦 “ABCD 分類法”,即把每天要做的事情,依照輕重緩急分為四類 :
1、重要又緊急;
2、緊急卻不重 要;
3、重要卻不緊急;
4、既不重要也不緊急。
讓孩子按照分類, 標記出事情的先后次序。每天先做 第一件事情,直到這件事完成或達到要求,再開始第二件、第三件、 第四件,每天堅持就會慢慢地養成習慣。同時,增強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自主性。
《運用 ICPS 法引導孩子思考》也教給我們很多的落地方法,運用“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即 ICPS 法。引導 教給孩子解決沖突和與人相處的思考技巧。一個完整的 ICPS 對話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明確問題出在哪里;二是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三是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四是預估解決辦法的后果。
文中通過身邊的案例,具體的一步一步分析。我們通過案例分析,挖出問題根源在哪里,家長結合自己家的情況進行改良和實踐。
后記
希望每一位家長在碰到孩子成長中的困惑時,隨時都能打開 37 卷,在輕松的閱讀體驗中,收獲更多的“智慧錦囊”,“感悟教育孩子首先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一 現代家庭教育理念。第 37 卷,陪伴育兒路上的您教子更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