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醫院經過抑郁問卷測量,結果顯示得分很高,檢查單上寫著“重度抑郁”,就立馬以為自己得了很嚴重的抑郁癥。
其實,這個“重度抑郁”和“很嚴重的抑郁癥”意思并不相同。
類似的情況是有人在網上找一個抑郁問卷,然后發現自己的分數超過多少分,于是嚇出一身冷汗,以為自己得了抑郁癥。
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抑郁癥和抑郁的癥狀進行區分。
網上常見的抑郁問卷測量抑郁癥狀,分數高只能表明抑郁的癥狀得分比較高。
人們往往以為抑郁是心情不好,其實心情不好只是若干抑郁癥狀的一個。這個誤會一時半會兒比較難以消除,因為漢語中第一次記載“抑郁”這個詞就是來自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一文。當時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提到“彷徨抑郁”,可能主要是想表達自己的情緒。
繪圖:楊璟繹
當一個詩人用過的詞語被醫學借用的時候,引發一些誤會可能也在所難免。
目前,抑郁的癥狀主要分成四類。
首先是情緒方面。抑郁其實對應著一組情緒,除了悲傷外,還包括自罪感、失敗感和受罰感等。
抑郁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容易否定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失敗感。
有時候一些患者可能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認為自己“生活中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他們低落的情緒可以從容易流淚,或接連的唉聲嘆氣推測出來。
抑郁癥患者的自罪感有時候可能會脫離實際,比如認為“自己有很大的罪過,對不起家里人”,甚至于認為“自己的存在可能會影響市容市貌”。
易怒也是常見的一種抑郁的情緒癥狀,在兒童青少年中這個特點比較明顯。
其次,抑郁的癥狀還體現在認知方面。如自殺相關的想法、對健康的擔憂、思維變慢、做決定變得困難和無望感等。
自殺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在我國15-34歲的人群中,自殺是死亡的首要原因。此外,在我國老年人群體中,自殺率還要比青年群體高。當某人自殺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問,自殺前到底經歷過什么。事實上,無論個體經歷的事件多么極端,也不意味著經歷該事件的人一定會自殺,導致自殺的常見原因之一就是抑郁。
健康確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事情,但是對健康的過度擔憂卻可能對生活造成影響。
抑郁的認知癥狀也可能包括記憶和注意方面的困難。他們對于誘發負性情緒的內容存在選擇性的注意和更強的記憶能力。
看不到希望,也是抑郁的一個特征,這種無望感不僅指向此時此刻,而且還包括對將來。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tunnel vision”。換句話說,他們似乎在順著看不到光明的方向去觀察世界,預測未來。
看不到希望并不是一個客觀的指標,一個被抑郁所困看不到希望的人,可能在旁人看來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一個被眾人認為是優秀的人,甚至是一個讓人羨慕的人。
第三,抑郁還有行為表現。這些表現常常是可以被外人觀察到的,可能是工作或者學習效率的降低。有時個體沒法完成之前能夠完成的學習或工作,有時候雖然能夠完成學習或工作,但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興趣下降也是抑郁的一個行為表現。如一個原本喜歡打乒乓球的人,打了幾十年,在抑郁之后,可能覺得乒乓球對他不再重要。
社交退縮也很常見,對應著乒乓球的例子,抑郁的個體可能不僅不再主動邀請球友,甚至于對于球友的召喚也無動于衷。
第四,抑郁癥狀也會從軀體上表現出來。睡眠障礙常常是抑郁癥患者向醫生們抱怨的第一個癥狀。大多數人會抱怨自己睡眠的時間少,但是一些人睡眠的情況可能是太長了。
食欲變化和伴隨的體重的改變也是兩種相互關聯的抑郁軀體癥狀。人們往往認為抑郁的個體會出現食欲不振,體重明顯降低的情形。然而,對一些個體而言,癥狀可能是相反的:食欲變得更好,體重也會相應明顯增加。筆者推測,原因可能是時下流行的節食,節食的人心情低落的時候,進食量反而容易變大,而不是出現典型的“難過得吃不下東西”的情況。
精力喪失也是抑郁的軀體癥狀,抑郁的個體常常覺得“累”。這種累和工作一天之后的疲乏有不同之處:疲乏是通過休息可以緩解的,而抑郁的累更難緩解。對一些抑郁嚴重的個體而言,甚至于完成穿衣和洗漱這類事都可能出現困難。一些重度抑郁癥患者自殺風險最高的時候并不是他們癥狀最嚴重的時候,因為在癥狀最嚴重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精力完成自殺這個計劃。恰恰是在他們開始康復的時候,自殺風險最高。
性欲的減退,也是抑郁的軀體癥狀之一。此外,抑郁癥狀的軀體表現還可能是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是出現在局部或者全身。
上述癥狀應該分到哪一類,其實并沒有絕對化的指標。比如自罪感,雖然在本文中被歸結到情緒的類別,但是思維在這種感受的形成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如果使用常用的抑郁量表來測量,事實許多人不會在每個條目上都是0分。換句話說,不少人都多多少少有點抑郁的癥狀。然而,即便癥狀很明顯,得分比較高,也未必達到了抑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診斷標準。
抑郁癥的診斷,只能由精神科醫生來進行,問卷不能取代診斷。
抑郁癥的診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除了需要有滿足診斷性的癥狀要求而外,還需要考慮癥狀維系的時長、個體的痛苦程度以及對功能的影響和一些排除標準。
作者:王葵 心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