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到杭州當(dāng)刺史,是公元822年,他已經(jīng)50歲了。
年少時,他隨父親曾來過這里,對杭州印象非常好,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
這次來,雖然是被貶杭州,但他心情是放松的。
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
天高皇帝遠(yuǎn),白居易如魚得水,這里的湖光山色,給了他生機和靈感,一掃潯陽江邊的愁思。
這里的美滋潤了他,他也創(chuàng)造了美。

白堤與白居易
到了杭州后,他除了疏通李泌40年前開鑿的六井以外,便是整治西湖了——筑建湖堤。
所謂湖堤,也許人們會認(rèn)為就是那條白堤。
但其實,現(xiàn)在這條白堤,并非白居易所修的堤壩。

白居易所筑的堤壩在今天的松木場和武林門一帶,只是年代久遠(yuǎn),已難尋舊蹤。
現(xiàn)在的白堤,原名叫白沙堤,它大約建于唐初,也是一項水利工程。
老鄭看了一本書,說千年前的西湖,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西湖,大不一樣。
那時的西湖性格很暴烈,完全不像現(xiàn)在這么溫柔嫵媚。
一下大雨,湖水就澇了,久旱不雨呢,湖水又干了。
水域面積也要比現(xiàn)在大得多。
所以,治理西湖是每個父母官頭疼的大事。

白居易筑的堤,據(jù)說是從錢塘門開始的,把西湖一分為二。
堤內(nèi)為上湖,堤外為下湖,平時蓄水,旱時灌田。
當(dāng)時,有人反對:放了西湖的水澆田,那水里魚龍怎么辦呢?水上的菱茭怎么辦呢?
白居易反問:是魚龍要緊,還是百姓的命要緊?是水上的菱茭值錢,還是田里的稻梁值錢啊?
離開杭州前兩個月,白居易終于把堤給筑起來了。

他專門寫了一篇《錢塘湖石記》:
詳細(xì)地記載了堤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堤岸的方法。
另外,他還制定了保護(hù)西湖的獎懲條例,規(guī)定:
窮人要是犯了破壞白堤的規(guī)定,便要在湖邊種樹;富人呢,讓他們下湖撈水草!
詩人的管理還是很人性,很浪漫的。
現(xiàn)在,這個圣塘路口的水壩亭子,還立著這篇《錢塘湖石記》。
這篇重要的西湖水利文件,和他的詩章一樣千古流芳。

西湖與白居易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滿,要離開杭州了。
他為杭州人民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白堤,六井清泉。
離開杭州的時候,杭州人扶老攜幼,提著酒壺來送別,場面非常感人。
不過,他對自己在杭州的政績,很是謙虛,寫詩說:
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題詩十余首。
其實,關(guān)于杭州的詩作,白居易寫了何止十幾首?而是兩百多首!
可以說,滿滿西子湖,就是白居易的詩之湖。

甚至“西湖”這個名稱,也是白居易賦予的。
西湖曾被稱為錢塘湖、金牛湖、明圣湖,直至隋末,也沒有“西湖”的名稱記載。
首次記載,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
地以人名,地因人彰。憑借詩人的文化地位,把這個湖從此改為西湖,自然名滿天下。
而把白沙堤改名為“白堤”,紀(jì)念這位有功于湖山的白市長,杭州人民更是沒意見。

最憶是杭州
白居易離開杭州之后,又擔(dān)任過蘇州刺史、太子少傅,最后官至刑部尚書。
公元834年,他63歲,離開杭州已經(jīng)有整整十年了,在洛陽,他寫了一首五言古詩,寄往杭州的:
歷官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與風(fēng)月,最憶是杭州。

又過一年,著名詩人姚合,要到杭州來當(dāng)刺史了,他比白居易要小三歲。
白居易寫了首詩送他,開篇就說:“與君細(xì)話杭州事,為我留心莫等閑。”你看,他把杭州當(dāng)作是他自己的家,姚合去當(dāng)父母官,仿佛是替代他去一樣。
收尾說:“且喜詩人重管領(lǐng),遙飛一盞賀江山。”杭州又迎來一位詩人來當(dāng)父母官了,白居易感到很欣慰,不禁為杭州山水,遙杯祝賀。
你看,他對杭州山水的領(lǐng)悟,是多么深刻啊!情真意切!
又過去三年,大詩人已經(jīng)67歲了,在洛陽寫下千古名篇《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八年后,公元846年,75歲的白居易駕鶴西去。他魂牽夢繞的杭州,他親自命名的西湖,始終沒能夠迎來他的舊地重游。
畢竟,那個時候,沒有飛機,沒有高鐵,來一趟西湖,是多么的不方便。
鄭在別處,與您同游杭州,歡迎關(guān)注點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