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期:簡評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不久,是一場開明地主為了維護統治而進行的一場自強、自救運動,其代表人物中央為奕欣,地方為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沈葆楨等人。
一、洋務運動主要內容
1、前期“自強”,引進了不少先進生產技術,主要是創辦軍事工業,建立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槍炮廠等企業。
2、后期“求富”,主要興辦民用工業,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企業。
3、創辦海軍,初步形成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軍。
4、重視人才,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二、洋務運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開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序幕,官僚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起步和發展,我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工人階級開始誕生。
2、增強了國防力量,為抵御侵略者發揮了作用。
3、沖擊了傳統社會觀念,使人民開始開眼看世界,啟發了民智,培養了一批人才。
4、一定程度上為清政府的統治續命。
5、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二)消極影響
1、只學技術,不學制度,在不觸動上層建筑的基礎上添加先進的生產力,實際造成了諸多弊端,比如資金缺乏、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技術落后等。
2、只知購買,不知自研,不知自主培養人才,造成中國軍事、民商長期需要依靠外國。
3、一些新創辦的企業成為官員們新的貪污池,白白浪費投入。
4、洋務運動并沒有使中國強大起來,依然是到處遭受帝國主義的霸凌。
總結,洋務運動雖然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失敗的,但是也不可否認其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雖然這是中國人一次失敗的自強探索,但是它為國人摸索出了不少經驗,為以后的探索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