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有兩個重要的思想,一個是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再一個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想做大事要先從小事做起,容易的事情要當作難的事情來做, 不要輕視。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道德經》(六三)
「譯文」
用無為的方式來作為,用不多事的態度來做事,最好的味道反而是沒有味道。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積少才能成多。用德來對待別人的怨。想要做難的事情要先從容易的做起,想做大的事情要先從小事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說大話空話,不自以為大,?所以最后能成就大事。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圣人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難,反而沒有什么難事。
「解釋」
這一章的核心意思是說?:要想做大事,必須先從小事做起,想要攻堅克難,要先從容易的事情做起。先從小事、容易的事情做起,積累經驗,你才有做大事的資本,千萬不要瞧不上小事。再就是要把容易的事情當作難的事情來做,不要輕視,不要眼高手低,要有充分的準備,提前做好規劃,這樣才能?從容應對。有了這樣的態度,?天下也就沒有什么難事。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為無為,你想要有為,要先懂得無為。因為有些事情你越有為,最后反而做不好,越強求,什么都管,面面俱到,反而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無為的思想貫穿于《道德經》的始終,咱們也多次介紹過,本章的開頭又在強調。道家講的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其實是按照道來作為,不妄為,不多為,不瞎折騰,而是要抓住關鍵,懂得無為的正確方式和手段,才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事無事,我們做事的時候要懂得無事的道理,不要多事,不要找事,不要刁難。尤其是作為領導者,不要刁難,不要沒事找事,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順應自然而為,一旦時機成熟一切事情都是水到渠成。味無味,世界上真正高的味道,是沒有味道的味道,就是食材的本味。真正的好菜就是味無味,就是它原本的真味,不加調料調和的味道,這也是最難把握的。
“大小、多少”,這是說要把小事看得很重要,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的。想要多,我們要從少開始一點點的積累,積少才能成多。“報怨以德”,延續這種相反相成的道理,對待別人的埋怨,我們應該用德來對待,來感化。這里對待別人的怨,老子和孔子的方法是有差異的,孔子說以直報怨,就是用正直來對待別人的惡行,要用公正的、光明磊落的方法,公正合理不偏不倚,孔子的這種思想其實是更可取的。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幾句話講到了哲學里量變達到質變的道理,在我們文化中分量很重。圖難于其易,圖就是計劃圖謀。計劃做難的事情,要先從容易的事情做起。為大于其細,想做大的事情,要從小的事情一步一步的做起,切不可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所有困難的事情,都是要從容易的事情做起,想要做大的事情,要從小的事情做起。這兩句話對我們具有極其強大的指導意義,好高騖遠大概是人類的通病,人們往往覺得自己是做大事情的人,對小事、容易的事情不屑一顧,輕視小事易事,而出問題的往往就是這些小事、容易的事情,再一個,沒有平常這些小事、易事的積累,我們如何去處理大事、難事。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有智慧的領導者就是這樣,不是老說大話,而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做起,最后實現了一個好的結果,成就了大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沒有把握做成的事情,不要輕易的許諾,我們人說話要講信用,要有誠信,不要隨意的許諾。如果我們隨便的答應了別人,許諾了又沒有做到,久而久之,我們就沒有誠信了。這是老子對我們的警示。如果我們把事情都看得很容易,去輕視這些事情,往往出問題的就是這些事,我們上學的時候一定深有體會,考試很多題明明我們會做,但就是因為我們粗心、輕視了,導致答錯了,懊悔不已,越是簡單的題越容易出問題。“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我們要養成一種把容易的事情當成難的事做的習慣,這樣反而沒有什么難事了。
這章介紹的其實也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我們要記住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樣世上也就沒有了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