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景說史
序言: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就能很好的概括大唐帝國的兩個盛世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是在隋末唐初社會衰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貞觀之治”為唐朝走向興盛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元盛世”承接了“貞觀之治”的遺風,開創了大唐帝國最高光時刻,隨后大唐帝國開始進入衰敗之道,所以說“開元盛世”是大唐帝國興衰的重要分水嶺。
貞觀之治是李世民在何種情況下開創的?
唐朝建國初年,由于隋末的連年戰亂,整個國家千瘡百孔,人口數量從隋初的690萬戶驟降至武德有二百馀萬戶。也正是如此不利局面,在李淵和李世民統一中國后,為“貞觀之治”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通典》
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李世民登基稱帝后,繼承了唐高祖李淵提出的尊祖崇道的國策,并把這一國策利用到極致,太宗以道家思想為治國平天下的總指導。在唐太宗李世民兢兢業業的治理之下,唐初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開放自由的盛世。
貞觀之治得益于太宗李世民的一系列正確政策的實施,這也讓他的功績被后世所傳頌,史書上也記載了唐太宗成為一代英主很多的真實史記。那么被后世人稱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是如何成就貞觀之治的呢?
- 第一點是重用賢臣、從諫如流
李世民雖然是個馬上皇帝,但他并不是一個粗魯之人,相反他能做到禮賢下士,唯才是用。他用人不管出身貴賤,更不計較個人恩怨,對人才的渴求程度可想而知,觀景就拿唐初的名臣魏征來舉例。
魏征原是一方道士,多次輾轉后投入唐朝陣營,成為了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謀臣,他曾建議李建成密謀殺掉李世民。太宗登基后準備拿魏征開刀,問他為何要離間他們的兄弟情。魏征直言不諱的說到:“皇太子若從徴言,必無今日之禍。”——《舊唐書·魏徵傳》
魏征畫像插圖
李世民看重了魏征的直言不諱,沒有絲毫隱瞞,不但沒有降罪于他,反而讓他輔佐自己,魏征還被任命為尚書左丞。魏征這個刺頭在后來沒少給李世民難堪,他在后來直柬兩百多件事,每次都是指出其中的利弊。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舊唐書·魏徵傳》
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傷心的對群臣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
- 第二點是充分利用三權分立制度
原先的君主專政制主要是體現在中央高度集權,這個制度最大的缺陷是獨裁、專制,容易形成暴政,例如隋朝的楊廣,他登基后并沒有很好的執行“三權分立制度”,因此他在獨裁專制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才有了天下戰火紛飛的狀況。
李世民登基后,吸取了這個教訓,充分利用三權分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時期的“三省六部”已經非常的像現在的內閣制,首先由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命令的可行性,再由尚書省執行命令。
唐朝時期的三省六部制
當時的政令形成必須要走一套程序:首先在中書省的政事堂由宰相牽頭舉行會議,討論通過后再報皇帝審批,再由中書省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詔書。這份詔書在正式發布之前,還必須送交門下省審核,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發布的可以拒絕“副署”,缺少“副署”的詔書是不能發布的。通過了門下省的審查才能交由尚書省去執行。
唐太宗李世民“三省六部”制度的推行,很好的解決了因為皇帝一時糊涂而頒布一些有損國家和皇帝本人聲譽的不慎重決定,由此可見唐太宗李世民的智慧和胸襟是多么寬廣和偉大。
- 第三點是整飭吏治,輕刑訂律
唐太宗時期非常重視唐朝政府的官吏清廉問題,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唐太宗李世民并沒有與后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樣使用酷刑來懲罰,而是定制一套比較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
李世民畫像插圖
首先他讓房玄齡裁撤臃腫的政府部門冗員,接著又派遣李靖等13名考核各地官員升降的黜陟大使巡查全國,考察吏治。他還親自任命各地的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同時把他們的功過記錄在宮內的屏風上,作為以后賞罰的依據。
李世民通過對政府部門的改革,直接提高了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官吏貪污腐化的可能。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政治清明,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基本沒有貪污犯罪的時期。
唐太宗注重依法治國:“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
大唐的法律制定出來后,他帶頭遵守法律,以身作則,維護法律的尊嚴。在貞觀時期真正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然執法時鐵面無私,但在量刑時往往會寬大處理。由于法制嚴中有寬,寬中有嚴,根據史書記載,在貞觀三年,在全國才有29名犯人被判處死刑。
李世民畫像插圖
同時李世民在經濟和軍事等多個領域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所采取各種正確的優良制度,在眾多治世名臣的忠心輔佐之下,開創“貞觀之治”是歷史的必然,更為重要的是“貞觀之治”為唐朝第二個盛世“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開元盛世是在何種情況下形成的?
唐朝自從李治死后,武則天把持朝政,到最后索性自己登基稱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晚年被逼迫退位后,大唐帝國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動蕩時期。
唐中宗李顯復位后,并沒有能很好的管理這個國家,大唐王朝皇室為了爭奪權力,正在上演一幕互相殘殺的大戲,一波三折之后李旦被推上帝位是為唐睿宗,兩年后庸碌無為的唐睿宗把皇位禪讓給太子李隆基,史稱為唐玄宗。
唐玄宗畫像插圖
唐玄宗登基稱帝后,改元開元,在開元元年(公元713年)7月他就粉碎了以太平公主為首的反叛集團,接著他開始把朝中功臣、李姓各王調離京師,讓他們到外地去做刺史。
李隆基在穩定皇權后,也同他的曾祖父李世民一樣有遠大的理想,隨即他開始整頓朝綱,重用賢能。李隆基前期確實是一個明君,他非常有膽量和魄力,還很有智慧,在治國安邦上有很高的造詣。
開元前期,李隆基精心的挑選了姚崇、盧懷慎、宋璟、蘇颋、張嘉貞、源乾曜這6位宰相輔佐他,這幾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治世名臣,他們無私的付出換回來了開元盛世的雛形。
李隆基在這些賢相的輔佐下,可以騰出手來大力發展經濟。在農業上進行改革,開墾荒地,提高畝產等。他還重視民間手工業,讓手工業有了騰飛。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經濟迅速增長,繁榮昌盛的商業,誕生了很多商業金融機構——柜房,還與海外多個國家有貿易來往。
開元盛世雕像
在李隆基勵精圖治之下,開元初期全國經濟迅速繁榮昌盛起來,同時唐朝最鼎盛的開元盛世到來。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對開元盛世描述如下: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唐玄宗前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君主,但到中后期,日漸變得昏庸無道,他信任奸臣,貪圖享樂,沉迷酒色,為后來唐朝的衰退打下了伏筆。
《資治通鑒·唐紀三十》:“開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七三八年……是歲,于西京、東都往來之路,作行宮千馀間。”
在高度繁榮強盛的表象后,整個唐朝的社會及政治危機也在快速發展。由于經濟高度發達,使得土地兼并激烈,大量的農民被逼無奈只得逃亡,均田制,府兵制等都瀕于崩潰邊沿。特別是在開元中后期,唐朝的節度使駐軍制度更加是一個定時炸彈,節度使所統轄的軍事力量在不斷得到加強,而皇帝所直接統領的軍隊軍備廢馳,導致輕重不分,成為后來安史之亂的主要根源。
唐玄宗和楊貴妃畫像插圖
結束語: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不同的在于,貞觀之治之后有李治和武則天在朝政上繼續執行李世民的基本政策,大唐帝國處于平穩上升期;而開元盛世則由于李隆基在開元中晚期的昏庸無道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最終為唐朝中衰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