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北風吹,雪紛飛,寧陽縣職業中專數控實訓車間里卻是一片繁忙的景象。這邊,學生在電腦上進行零件造型,將加工程序發送給機床,固定預制毛坯,機床開始工作;那邊,銑床上開始對半成品進行深加工,兩名教師一絲不茍地觀察、指導著……“產品”經檢測確定合格后,將回到“企業”的生產線。
“學校與寧陽縣汗德美機械配件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學校出廠房、設備,企業出圖紙、原料,雙方合作加工生產工程機械轉向座。企業安排技師共同參與指導,學生在情境一體化的生產中學技術、增才干。”該校教師鄭振江介紹說。
頂格推進 好帆借好力
近年來,寧陽縣委、縣政府從“戰略”與“格局”的視野、“規模”與“內涵”的維度,統籌規劃職業教育發展。相繼出臺《關于支持寧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建設山東省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經費保障的意見》《寧陽縣職業教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的實施方案》等文件,把職業教育作為“保就業”的先導性、基礎性重點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縣委、縣政府定期研究調度,壓實各方責任;縣人大、縣政協高度關注職業教育發展,多次視察,進行專題審議,舉全縣之力解決職業教育發展難題。
好的辦學條件是職業教育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寧陽縣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進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投資4300萬元,建設了2.1萬平方米的寧陽縣職業中專實習實訓樓,投資6300萬元充實了先進的實訓設備1314臺(套)及汽車實訓、虛擬現實(VR)實訓等項目專室20多個,其中,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等項目專室各項設施指標處于領先水平。前瞻高端的設施設備為開展“理實+ AI+VR”四位一體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了足夠的基礎環境。以汽車實訓為例,學生利用VR眼鏡興趣盎然地對發動機內部進行360度全景觀察了解,再到實訓室里對發動機各個結構部件進行操作訓練,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無縫銜接 校企一體化
“原來,學校的實習實訓設施難以跟上企業生產機械設備更新換代速度,畢業生與企業之間有了‘代溝’。”學校黨委書記薛亮說,“校企融合后,企業提供了最先進的設備和管理理念,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相互滲透,學生走出校門進入企業就是一名合格的員工。”
學校先后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京東集團等國內大型企業簽訂合作培養協議,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人才培養,師資培養,示范課建設,學生實訓、就業、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學校在加強文化基礎課、專業技能課教學的基礎上,將企業管理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雙方根據各自的教學計劃和生產安排,開展實踐教學、企業頂崗實習。
有了成功的案例,寧陽縣職業中專先后與多家企業合作。與海爾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訂單培養班”;與泰安輝騰機械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科研攻關,生產行星減速機,技術指標已趕超國外同類產品;與恒信高科、力博重工等縣內近10家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同時,發揮師資、設施等資源優勢,幫助支持企業實現“廠中辦學”。與華寧集團合作創建了“職工培訓中心”,通過“車間課堂”“企業夜校”等方式,開展職工職業素養、安全、崗位技能培訓。
據了解,學校僅機電技術系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就獲得金牌1枚、銀牌5枚、銅牌7枚,在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共獲得金牌9枚、銀牌15枚、銅牌22枚。學校連續承辦了3屆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
多維打造 “雙師”上層次
產教融合環境下,對“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寧陽縣職業中專確立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五環節”培養法。“五環節”培養法如五子棋中的五子連線,即培訓提高、專家指導、學習交流、團隊建設、持證上崗。據不完全統計,每學期,專業教師到高校、企業、農業基地考察學習達200多人次,高校專家、企業技師、農業專家到校研討交流達80人次,各專業教師開展研討交流25次。目前,學校具有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雙師型”教師比例達96%,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在省內職教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教師,2人分別獲“齊魯名師”“齊魯名校長”稱號。
今年,學校教師主編的《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數字影音編輯與合成》同時入選首批國家“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后者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類)一等獎”;學校申報的職業教育一流核心課程(線下)省級培育項目立項,優質教材建設項目被推薦至教育部。學校先后獲得首批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省第一批示范性中職學校、省鄉村振興示范性職業院校、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院校等榮譽稱號。
“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職業院校辦學能力,結合縣域特點,拓寬產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讓更多學生走出校門即成為一名合格的‘藍領’,服務鄉村振興,回報社會。”談起未來職業教育發展,寧陽縣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偉如是說。
電子商務專業師生正在直播實習
機電一體化設備實訓
汽修專業學生在車間實訓
數控專業學生在上機實習
(圖片提供:寧陽縣教體局)
作者:陳慧、郭麗寧、王峰
編輯:白天
審核:王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