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謂倒裝句
在現代漢語中,謂語一般在主語之后,而古漢語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句子中,就把謂語提到主語前面,構成主謂倒裝句。
[通法點撥]
句子形式 | 典例 | 判定技法 | 翻譯技法 |
謂語+ 主語 | ①渺渺兮(謂語)+予懷(主語)。(《赤壁賦》) ②甚矣(謂語),+汝之不惠(主語)!(《愚公移山》) | 先找出句子主干,后據此劃分句子成分,明確句子的主語和謂語。 | 依照主語 +謂語的 語序翻譯 |
[即時體驗]
13.下列各句中,屬于主謂倒裝句的一項是( )
A.誰可使者
B.轉徙于江湖間
C.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D.具告以事
解析:選A A項應為“可使者誰”。其余三項皆為狀語后置句。
14.翻譯下面語段中畫線部分并指明其中特殊句式的特點。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舉酆,三舉事而紂惡之。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節選自《韓非子·難二》)
句式特點:
譯文:
參考答案:(句式特點)“仁哉文王”“智哉文王”皆為主謂倒裝句,通常語序為“文王仁哉”“文王智哉”。
(譯文)文王真仁慈?。〔豢粗胤綀A千里的土地而請求廢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聰明?。~I出方圓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百姓的心。
參考譯文:
從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奪取酆地,辦過這三件事后,引起了紂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進獻給紂王洛水西邊、赤壤地方方圓千里的土地,用來請求廢除炮烙這種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興。孔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圓千里的土地而請求廢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聰明??!獻出方圓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百姓的心?!?/strong>
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補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種類型:
類 型 | 典 例 | |
省略主語 | 承前省略 | 沛公軍霸上,(沛公)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
蒙后省略 | (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 |
省略謂語 | 承前省略 |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
蒙后省略 | 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 |
省略賓語 | 句子賓語省略 |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
介賓短語賓語省略 |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 |
省略介詞 | 介詞“于”省略 | 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 |
介詞“以”省略 | 陳勝、吳廣皆(以)次當行(《陳涉世家》) | |
介詞“自”省略 |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自)日邊來(《望天門山》) | |
“使”“令”類動詞后省略兼語 | 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
[通法點撥]
判定技法 | 1.瞻前顧后看語境。本句未出現陳述對象,其前句或后句有陳述對象,要考慮是否為省略句。如經分析,本句與其前句或后句的陳述對象一致,則可判定為省略句。 2.在句子中某處補上“之”“于”“以”(一般在介詞后補上代詞“之”,在動詞后補上介詞“于”“以”)等詞,而意義不變的句子,可判定為省略句,如:有碑仆(于)道,補上了介詞“于”而意義未變,故確定其為省略句。 |
翻譯技法 | 先補出省略成分,再進行靈活翻譯。補出的主語、謂語、賓語部分的中心詞要直譯;補出的介詞要根據語境準確理解其意義和用法:有實義的直譯,無實義的要在翻譯中顯示其組句達意的語法功能。 |
[即時體驗]
7.下列各句中,沒有省略現象的一項是( )
A.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
D.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析:選C A項,“撞”后省略賓語“之”,“之”代指“玉斗”;B項,“使”后省略兼語“之”,“之”代指“藺相如”;D項,“為”后省略介詞的賓語“之”,“之”代指“趙王”。
8.翻譯下面語段中畫線部分并指明其中特殊句式的特點。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少好學,博涉書記,擅于文辭。年二十余,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紹甥也。素貴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歸附。統過干,干善待遇,訪以當時之事。統謂干曰:“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备裳抛远?,不納其言,統遂去之。無幾,干以并州叛,卒至于敗。并、冀之士皆以是異統。統性俶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常以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游偃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
(選自《漢書·仲長統傳》)
(1)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
句式特點:
譯文:
(2)統過干,干善待遇,訪以當時之事。
句式特點:
譯文:
(3)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
句式特點:
譯文:
參考答案:(1)(句式特點)該句省略了主語“仲長統”,“游學”后省略介詞“于”以及省略了“與(之)交友者多異之”的“之”。
(譯文)仲長統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歷學習,和他交往的人都認為他與眾不同。
(2)(句式特點)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訪(之)以當時之事”省略了賓語、主語及動詞賓語。
(譯文)仲長統拜訪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詢問當時的時勢。
(3)(句式特點)“每州郡命召(之),(仲長統)輒稱疾不就”省略了賓語及主語。
(譯文)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總是稱病不去。
參考譯文:
仲長統字公理,是山陽高平人。年少時愛好學習,廣博涉獵書記,擅長言辭。20多歲時,(仲長統)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歷學習,和他交往的人都認為他與眾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紹的外甥,向來喜歡名士,招攬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歸附于他。仲長統拜訪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詢問當時的時勢。長統對高干說:“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卻沒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歡招攬士人卻不善于選擇人才,這就是您要十分戒備的事情。”高干向來自視很高,沒有采納他說的話,于是仲長統離開了高干。沒過多久,高干憑借并州叛亂,最終落得失敗的結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認為仲長統奇異。仲長統生性灑脫,敢于直言,不拘小節,不大說話,與常人不同,因此當時有人稱他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總是稱病不去。常常認為凡是追求帝王業績,想以此來立身揚名的人,他們的名聲不可能長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于世俗沉浮,可以自娛,想選擇清靜空曠的地方居住來使自己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