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干到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zèng),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典故】秦末時期,由于皇帝的暴力統(tǒng)治,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反抗。
有一年,趙國被秦國的30萬大軍包圍,于是,向楚國請求援助。楚懷王知道去援助趙國對自己不會有害,就派宋義前去支援。可誰知道這宋義貪生怕死,聽說秦軍兇猛善戰(zhàn),竟不敢前去抵抗,停在半路。軍糧快耗盡了,將士們只能吃一些雜豆野菜填飽肚子,自己卻在營中大開宴席,海吃海喝。這場景把項羽氣壞了,一劍殺死了宋義,自己當上“假大王”,帶領將士們前去支援趙國。
項羽為了增強將士們的斗志,自己先帶領一支隊伍打頭陣,切斷了運送糧食的后路,渡過漳河,解救趙國。
等到將士們渡過漳河,他先讓所有人飽餐一頓,然后只帶上夠吃三天的干糧,并下令把所有的船鑿一個洞沉入河底,把所有做飯用的釜(鍋)全部敲碎,把周圍的房屋也一把火全部燒了。項羽用這個方式來表示對這場戰(zhàn)斗只允許勝利的決心。
將士們見主帥決心如此之大,也不敢怠慢,個個志在必得。在項羽的指揮帶領之下,一個人可以殺十個,十個人可以殺一百個,英勇無懼,誓死而歸,經(jīng)過了長達九次的交鋒,終于把秦軍擊潰。這一戰(zhàn),不僅解救了巨鹿,還使得秦國損失慘重,一蹶不起,最后滅亡了。
自此之后,項羽當上了真正的將軍,帶領士兵們大殺四方,威名大揚。
【造句】我們要以破釜沉舟的決心面對這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