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全文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徑,與一味“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拿來”。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與“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系,辨明“拋來”與“拋給”的不同,提出“拿來主義”。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來者”的真面目,劃清“拿來”與“送來”的界限,提出“拿來主義”的要旨: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指出“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是“占有”“挑選”和創造,最后得出結論。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著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指出“送去”和“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系;第三部分著重批判“送來”。這三個部分以破為主,批判逐層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舉“送來”的貨色與第一部分列舉“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相呼應,文章從“送去”“送來”兩個角度證明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也便于讀者對“送去”“送來”加以比較。
文章的前三個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來”,第二部分提出“拿來主義”,第三部分闡述“拿來主義”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論點。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為主,立中有破,對“拿來主義”做了正面的分析,對論點用比喻進行正面的、直接的、具體的闡述。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繼承文化遺產這個重大問題,精當地概括為“拿來主義”。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作者批判了那種在舊的遺產面前嚇破了膽、無所措手足的“孱頭”,也批判了那種為表示自己的“革命”而故意毀壞遺產的“昏蛋”,更痛斥了那種欣然接受遺產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廢物”,為提出正面主張做好了準備。
2.“挑選”,即“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作者認為,文化遺產可以分為三種:有益無害的(即“魚翅”),要“拿來”,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處的(即“鴉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處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煙槍”“煙燈”和“姨太太”),原則上加以“毀滅”(只留少許送博物館)。總之,根據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3.創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占有”、“挑選”,是為了推陳出新。具體到文藝建設方面,也是如此。作者說:“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在闡述“拿來主義”之前,為什么先談“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這樣寫有兩個作用。一是先不談“拿來主義”,卻大談“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表面上繞了彎子,實際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作為“拿來主義”的鋪墊,“拿來主義”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二是“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是作為“拿來主義”的對立物出現的,與“拿來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把“拿來主義”襯托得更加突出。
2.實行“拿來主義”有什么條件?
文章說:“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徘徊不敢走進門”的“孱頭”,“放一把火燒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進臥室”的“廢物”,均是實行“拿來主義”的障礙,都在掃除之列。
3.這篇雜文在寫法上主要有什么特點?
本文以小見大,就近取譬,用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來闡明一個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對于批判繼承這樣的重大問題,如果擺開陣勢鋪開來談,在千把字的雜文中幾乎是不可能談好的。作者通過比喻來談,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使讀者一讀就懂,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僅整個比喻(“大宅子”)是貼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貼切的。用“孱頭”“昏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觀點和態度;用“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及“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中的三種組成成分;用“占有”、“挑選”、創新來說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三個步驟,都十分貼切,絲絲入扣。
關于練習
一 閱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總體把握文意,說說課文中“拿來主義”的含義是什么。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清思路,從而把握文意,領會文章的主旨。
參考答案:
文章說:“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可見,“拿來”與“送去”是相對而言的。“‘送去’之外,還得‘拿來’”,不是說只拿來不送去,而是說既要送去,也要拿來,是雙向交流,是中國與外國經濟、技術、文化的交流。魯迅首先是從中國與外國的關系上提出“拿來主義”的,不僅指文藝,但包括文藝,而且文章最后落腳在文藝。“拿來主義”的具體含義,就是對文化遺產和外國的東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是“占有”、“挑選”、創新。
二 運用比喻,以小見大地闡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這篇課文的一個特點。舉例說明本文是怎樣運用比喻來闡明道理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來說明這些道理?與同學交流一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領悟本文的一個主要的寫作特點。
參考答案:
從全文說,基本上是一個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和外國文化。從局部說,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貼切。例如,用“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用“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煙槍和煙燈”“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至于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來說明這些道理,可以讓學生試作論析。
三 下邊幾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得準確、生動,有的含有諷刺的意味,試做分析。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2.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3.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4.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
設題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領會文章的諷刺、幽默的風格。
參考答案:
1.“捧”“掛”帶有奚落意味。
2.“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反語。
3.“豐富”“大度”語帶諷刺。
4.“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帶著表現了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
四 聯系實際,全班或分組討論:近百年來我們從外國“拿來”了什么?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拿來”?然后寫成一篇短文。
設題意圖:拓展學生關注、思考的空間,在對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建立一定認識的同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參考答案:
近百年來,在科學、技術、文化方面我們從外國“拿來”了不少東西,近二十年來,在經濟方面我國對外國的做法和經驗更是多有借鑒。(可讓學生舉出一些具體實例。)
教學建議
一、閱讀本文可從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在理清思路的同時,抓住文章的論點。應該認識到,本文不僅論述對外國文化的態度、對本國文化遺產的態度,而且涉及中國與外國的經濟、技術往來等關系。理清思路,可從理解每段主旨開始,最好能引導學生列出文章的提綱。
二、閱讀本文要注意抓住雜文的形象說理的特點。一是文章以小見大,就近取譬;二是運用對比和反襯;三是諷刺性強,又不失幽默感。這從全文的構思、行文和語言中可以看出。應引導學生結合練習細細體會。
三、教學本文,要聯系時代背景。一是當時社會上流行全盤繼承論和全盤否定論,也有人對文化遺產采取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態度。本文就是針對上述情況撰寫的。二是作者在當時的黑暗勢力統治下,沒有言論自由,所以用冷嘲熱諷的形式作戰。三是對梅蘭芳、徐悲鴻等,以及對美國電影等的認識評價,是作者當時的看法,現在要做具體分析。
四、對語言的揣摩要聯系雜文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詞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內涵。舉例如下。
1.“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拋給”與“拋來”的區別。“拋給”猶如“嗟來之食”,那意味著輕蔑、侮辱。“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飾,表面上頗體面,實際上并非如此。“拋來”是中性的,無輕蔑、侮辱的意味。
2.“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自己來拿”,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完全獨立自主地決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這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要“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有關資料
一、創新必須擇舊──讀《拿來主義》札記(徐中玉)
(一)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寫于1934年6月4日。對文學遺產的批判繼承問題,是魯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個重大問題。他的觀點最早偏重于對某些頑固派吹捧“國粹”的批判,接著也批判過一味崇洋、西化的論調。這在當時,他的批判都有針對性,是針對著全盤繼承論和全盤否定論兩個極端的。兩個極端當然都不對,反對走這兩個極端,如能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為指導,另外探索正確的道路,本來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精神、態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彷徨,甚至害怕起來了,對文學遺產采取了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態度。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張革新,要求創新的進步人物。在他們看來,不向文學遺產拿點東西,照樣可以創造出新文化、新文藝來,仿佛革新與繼承是沒有什么關系,更沒有必然關系的。正是針對著這種新情況,新問題,也懷著不可抑止的激情,寫了這篇《拿來主義》。這篇文章中的基本觀點,雖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現,但都不如此文表現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動。為了更詳細地理解他這篇文章,我們有必要參看他其他一些文章。不過此文的確是他討論文學遺產批判繼承問題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雖已過去了半個世紀,今天讀時仍覺得虎虎有生氣,充滿著科學價值與革命精神。因為半個世紀來,被他在這篇戰斗檄文里指責為“孱頭”,怒罵為“昏蛋”,鄙夷為“廢物”的人仍不斷出現。
他把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指責為“孱頭”。
他把全盤否定論者,要放火燒光遺產的家伙怒罵為“昏蛋”。
他把全盤繼承論者,大吸剩下的鴉片者鄙夷為“廢物”。
他主張:“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拿來之后,“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為什么應該這么辦?很清楚:“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而為了要做到這一點,他要求從事這一工作,“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二)
大家知道,魯迅早期曾非常尖銳地抨擊過“國粹”。他曾以為要少看中國書,或者竟不看中國書。怎么后來又主張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了呢?這里有沒有矛盾?我的看法是:沒有矛盾,但有發展。
在很多人順應社會發展潮流,要求沖破舊文化的桎梏向前邁進的時候,頑固派卻涌出來大肆宣揚“國粹”的美妙,一定要大家仍唱老調子。本國獨有的東西是否一定好?為什么都該保存,而且仍像神明一樣向它膜拜?說是保存“國粹”,實際豈不是在反對革新,妄圖保古、復古嗎?當時的形勢,保存了“國粹”,不拋棄了老調子,要保存我們的國家、人民便很難。而“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熱風·隨感錄三十五》)。他說:“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華蓋集·忽然想到〔五至六〕》)可見,魯迅在當時條件下狠批“國粹”,是把它作為頑固派妄圖復古,反對革新的一塊重要招牌來打擊的,它打擊了“國粹”,也就是打擊了反動復古勢力。當時文化革命戰線上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打擊這種復古伎倆,復古勢力。顯然還沒有到對遺產需要提出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的時機。
須知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國書的話,乃是魯迅對當時的青年們說的,他認為當時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暫時不能作文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不要與現實人生離開,應積極做點革新的事(參見《華蓋集·青年必讀書》)。當時的青年一般對遺產中的糟粕還缺乏辨別力,勸告他們少看或者竟不看,是出于一種愛護,使他們少受或不受毒害。魯迅從未籠統地要求一切人都少看或竟不看中國書。恰恰相反,他多次慨嘆過真正懂得遺產中的精華,正確理解遺產的作用的人太少了。他寫了《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搜集整理了很多古籍;他還想親自編寫一部文學史,可惜未能實現。只要稍加分析,對照事實,就可知道他從批判“國粹”到后來的主張“首先拿來”,其實是并不矛盾的。
當然,其間有發展。主要的危險已經不是復古或崇洋,一般青年已經逐漸長大,有一定辨別力了,創造革命的新文藝的需要更迫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藝理論的傳入以及蘇聯在批判繼承文學遺產方面的某些經驗教訓的介紹,所有這些因素都促成了魯迅思想在這一問題上的發展,使得他的觀點更加辯證、完整、深化。我覺得,寫成于《拿來主義》之前一年的《關于翻譯(上)》中間的這一段,透露了發展的重要消息:
……但我們也不能決定蘇聯的大學院就“不會為帝國主義作家作選集”。倘在十年以前,是決定不會的,這不但為物力所限,也為了要保護革命的嬰兒,不能將滋養的,無益的,有害的食品都漫無區別的亂放在他前面。現在卻可以了,嬰兒已經長大,而且強壯,聰明起來,即使將鴉片或嗎啡給他看,也沒有什么大危險,但不消說,一面也必須有先覺者來指示,說吸了就會上癮,而上癮之后,就成一個廢物,或者還是社會上的害蟲。
魯迅也就是在這篇文章里指出這個著名的觀點的:“凡作者,和讀者因緣愈遠的,那作品就于讀者愈無害。古典的,反動的,觀念形態已經很不相同的作品,大抵即不能打動新的青年的心(但自然也要有正確的指示),倒反可以從中學學描寫的本領,作者的努力。”時代不同了,新的青年長大了,要創造革命的新文藝又必須從舊文藝和外國作品中擇取有益的東西,所以他就把他隨著形勢的改變和學習的深入而發展了的思想寫在這篇《拿來主義》里了。
(三)
為什么創新必須擇舊──擇取中國的和外國的舊文化?
在這個問題上,魯迅曾引過盧那察爾斯基的一些話,也贊賞過他在革命之初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仍要保存農民固有的美術,怕軍人的泥靴踏爛了皇宮的地毯等。這道理,用魯迅自己的話,便是:“新的階級及其文化,并非突然從天而降,大抵是發達于對于舊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發達于和舊者的對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傳,于舊文化仍然有所擇取。”“古人所創的事業中,即含有后來的新興階級皆可以擇取的遺產。”(《集外集拾遺·〈浮士德與城〉后記》)“先前的遺產,有幾位青年以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們將‘采用’與‘模仿’并為一談了。”(《致魏猛克》1934年4月9日)文學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舊文學衰頹,來了一個新的轉變,這轉變往往得力于攝取民間文學或外國文學。歐洲的印象派,是吸取了從中國和日本傳去的畫的養料而形成的。新階級的文學也一樣。文學遺產中一切進步的,合理的,科學的,美的東西,都仍能對新階級的文學,無論在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提供有益的成分。為什么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會成為一個國家創造新文化的極為有利的條件?就因為可以從舊文化中擇用的養料多極了。魯迅后期雜文是無產階級文學的瑰寶,它正是從對地主、資產階級舊文化的斗爭中產生的,它批判舊文化中的糟粕,吸收、改造、發展其中對無產階級有用的成分,它就成了新階級的新文化的組成部分。不能設想,如果沒有擇取中國的舊文化,會產生出魯迅的這種鋒利無比的雜文來。
其實不只是新文化,就是無產階級的新戰士,最早又何嘗不是從舊社會中培育起來,改造成長的?過去并無無產階級,就是有了無產階級之后,很多革命家包括革命導師在內也出身于非無產階級,受過較長時間的舊教育。舊文化并沒有妨礙他們轉變立場,甚至成為革命導師。在他們成為革命導師之后,對舊文化還是竭力主張吸收和改造利用的。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中反復強調學習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的極端重要性,認為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他說:“馬克思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從全部人類知識中產生出來的典范。”(《列寧選集》,第四卷)如果否定了繼承文化遺產的必要性,那么對知識分子的作用,知識分子出身的革命家的作用,也會否定或懷疑了。這方面我們積下的沉痛教訓是非常怵目驚心的。
魯迅的思想,顯然是受到列寧的影響,并同他一致的。
在他寫作《拿來主義》的時候,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正待大力開展,無產階級文藝質量正待迅速提高。但不少人對文學遺產卻不敢接觸,中國的外國的舊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觸就會被染污、被俘虜過去,不得了。他們也說要成為新人,也說要創造新文藝,可就不懂得:“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魯迅指責這種人為“孱頭”,實出于如焚的熱情,對這種人中的大多數,是由于“恨鐵不成鋼”,是想借此激出他們的勇氣,把他們狠推到前面去。
(四)
對“昏蛋”和“廢物”,魯迅只有憤怒和鞭撻,而對“孱頭”則不同,魯迅講過很多話,擺事實,講道理,希望他們不要再這樣的害怕。參看一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他這篇文章。
第一,他認為避忌舊文化,乃是衰病,無力,缺乏自信的表現;壯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是決不會這樣的。他說:“無論從那里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條,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于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云之類。”(《墳·看鏡有感》)他說像這類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會更加衰弱下去,因為終日戰戰兢兢,先已喪失活氣了。他又說:“我們吃東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時又要懷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關于知識階級》)如果知識階級如此膽小,一聽到俄羅斯,一看見紅色,一看到俄國的小說,就怕得發抖,對西洋文明也唯恐受害,一動也不敢動,怎樣能進步呢?豈止不能進步,將來必定要滅亡。他說漢唐雖有邊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凡取用外來事物時,自由驅使,絕不介懷。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時刻,神經就衰弱過敏,對外國東西,便推拒,惶恐,退縮,逃避,抖成一團了。(參見《墳·看鏡有感》)我們究竟是甘心當弱者,還是應該努力做強者?
第二,他認為文藝上的創新必須擇舊,一味害怕,是決不行的。他說:“要進步或不退步,總須時時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異域,倘若各種顧忌,各種小心,各種嘮叨,這么做即違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終生惴惴如在薄冰上,發抖尚且來不及,怎么會做出好東西來。”(《墳·看鏡有感》)十年后他在論新木刻時,又指出有兩條路,一條是“采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另一條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他認為我們對舊文化,無論是中國遺產中的精華還是外國遺產中的良規,實在都還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只要是優點,他說“即使那老師是我們的仇敵罷,我們也應該向他學習”(《且介亭雜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第三,他闡明了保存遺產與開創新業的辯證法。他說:“我已經確切的相信: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集外集拾遺·〈引玉集〉后記》)你要在文藝上有所開拓,有新的建樹嗎?那就要保存遺產。保存當然不同于保古,不是為了復古。保存下來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為了擇取優點。如果只為復古、保古而保存,由于大家都反對復古、保古,遺產就保存不住。只有抱著革新的目的,認識到了擇舊的重要作用,遺產才會得到大家的重視與愛護,所以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最理想的遺產保存者,而遺產中的精華,亦只有在革命者手里才能得到開拓,并成為建設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難道我們還能把保存(擇取)和開拓、建設割裂了來理解?
(五)
最后,再說說為什么要“不管三七二十一”。
這是流行在我們江南地區的一句口頭語。三乘七,二十一,原是對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如果經過考慮決定了要做某件事,認為非做不可了,那就不要再猶豫不決,計議末節,三七是二十一也好,不是二十一也好,反正是做定了,別人的七嘴八舌,亦都由他去。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所以文題即為《拿來主義》。如果沒有一點勇氣,東張西望,畏畏縮縮,欲拿又怕,拿了又不敢分別對待,就不成其為“拿來主義”了。
“拿來主義”好得很,因為它有科學性。如果不先拿來,許多有用的東西就被抹煞、毀滅了,還談得到什么使用與存放?對舊文化,當然需要“批”,這有利于擇取,但若像“四人幫”這些“昏蛋”一樣,“批字當頭”“大批判開路”,實際是首先要毀滅大批遺產。把遺產大批大批地燒光,或用行政命令投入冷宮,這還怎么能進行擇取、談得到使用呢?只有首先拿來了,不毀滅掉,才能進行擇取。你要“批”,盡管“批”,批對了固好,批錯了還能夠改回來,反正東西仍在,不致無法補救。“十年浩劫”中我們毀滅了多少文化遺產啊!“拿來主義”好得很,因為它同時也有革命性,創新離不開擇舊,不先拿來無從創新。
魯迅的思想、主張所以特別有力,即在富有科學性。它的革命性與科學性是統一的,而科學性則始終是基礎。在批判繼承文學遺產的問題上,亦復如此。
(選自《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一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