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到處都是人,但是你要從人群里找一個合適的對象,還真的好難。
很多的家庭,都在為兒女的婚姻發愁,參與相親、到處打聽,辦法想了不少,但是效果不理想。
如何幫助兒女找對象,不是找一個父母喜歡的人,捆綁在兒女的身上,而是告訴兒女找對象的方法,讓他們擁有“慧眼識珠”的本事。
以下幾個成語,若能讀懂,對于找對象的人,很有啟發。
01
“一坐之間”:和同坐的人聊幾句,抓住機會。
“一坐之間”的本意是說,剛剛落座的一瞬間。形容時間很短。
人生的各種機會,也是“稍縱即逝”。
別擔心,瞬間也是永恒。正如辛棄疾寫的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回頭,都能發現心儀的人,更何況是一落座呢?
從現實生活來看,落座的緣分,有這些:坐飛機、高鐵、火車、公交車;在酒店等人、在候車室等車、在公園閑坐等。
看看你身邊落座的人,如果不反感,那就扯幾句。哪怕他有家庭了,也沒有關系。你問一問,也許他單身呢?
建筑大師貝聿銘在留學的時候,在車站偶遇了盧愛玲。
借助火車晚點的機會,貝聿銘趕緊上了火車,一節車廂一節車廂地找,然后留下了盧愛玲的聯系方式。他們也順利踏入婚姻的殿堂。
很多年輕人,利用坐高鐵等機會,確實發現了喜歡的人,只是不敢表白,等彼此下車了,才遺憾很久。以后,一定要及時聯系,絲毫都別猶豫。
02
“一葉迷山”:學會多角度看人,發現優點。
《兒女英雄傳》里寫道:“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一片葉子,放在眼前,就能遮擋一座大山。可見,一個高大的人、真心的人、喜歡你的人,也可以被很小的障礙擋住,從而失去緣分。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措辭:“他什么都好,就是有點肥。”
是的,一個“肥”字,把“他”所有的付出,都否定了,緣分就自然弄丟了。
世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但是不妨礙我們發現美。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叫叔梁紇的男人,一把年紀了,還在為生兒育女發愁。因為他只有一個殘疾的兒子,無法延續家業。
為了家業,叔梁紇向魯國的顏氏求婚。顏氏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用“年紀偏大”等理由,拒絕了婚配。三女兒顏征卻說:“叔梁紇是一個有德的人,我嫁給他。”
后來,顏征生育了孔子,留下了美名。
換一個角度看人,你會發現,多數的人都有長處,也可以揚長避短,立下家業。
找對象,需要挑選,但是不需要挑三揀四,而是把人的優點、缺點挑出來,加以權衡。
03
“二童一馬”:多聯系少年時的朋友,情上加情。
《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句話:“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后人把這一句話總結出成“二童一馬”,指代少年時的朋友。
在成長的時候,我們懵懵懂懂,不知道愛情是什么樣子。但是我們能夠感觸到,身邊哪些人,會讓自己心生愛慕,或者有仰慕之情。
當兒女找不到對象的時候,就主動聯系一路走來的朋友。比方說,青梅竹馬的村里人、同學、關系不錯的校友、關系不錯的同事。
大家知根知底,若是你主動聯系幾次,感情會迅速升溫。
最要緊的是,因為彼此很熟悉,相處的時候就不會尷尬,還能夠把過去的事情當成話題。
感情是聊出來的,尤其是異性之間。天天聊天,就意味著愛情來臨。
04
“五黃六月”:適時幫助別人,就是善緣。
看過一個小段子。
一個村里的姑娘,每到農忙季節,就在親戚朋友、同學群里吆喝,誰來幫忙割稻子呢?
喜歡姑娘的男人,從城里開車到鄉下,把稻子收割了。
一年之中,割稻子、插秧、收白菜等,都變成了姑娘找對象的機會。
成語“五黃六月”說的,就是五六月為農忙季節,家里人手不夠,需要借助外援。和以上段子,不謀而合。
把成語的意思,進行拓展,我們會發現,若是你主動求助別人,也能留下一段感情,能夠成就一段相處的時光。
你什么都靠自己,不麻煩別人,那么人與人之間,就變成了“幾條直線”,沒有交叉點。
在生活中,你對某個人有好感,那就常常請他幫忙。哪怕這件事, 你自己能做好,也麻煩他。
比方說,男人在工作中,需要找某些資料,就可以麻煩某個熟悉的女人,等女人幫忙之后,男人特意去感謝。一來二去,彼此就搭上橋了。
“你不麻煩我,我不麻煩你”,這樣的社交方式,只適合年紀大的人,對于小青年來說,是不適合的,會讓自己錯過很多的緣分。
05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找對象的根本,就是尋找一些感情的細節,捕捉到促進感情的機會。
并且是,機會每天都有,關鍵看你是否抓得住,用得好。
真的不要刻意去安排自己的愛情,也不要總是說“改天、下一次”。遇到靠譜的人,當下就是最好的安排。
作為父母,把找對象的方式告訴了兒女,接下來,就坐等好消息。
作為兒女,學一點小心計,讓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喜事連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