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大唐雙龍傳》里面,曾經有這樣一個角色,讓人印象頗深。
這個人是當時的黑道霸主,曾想搶奪主角的《長生訣》,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成了寇仲的干爹。曾想把自己全部家當贈予寇仲,卻被寇仲拒絕,然后自己歸順了李唐。
看過《大唐雙龍傳》的朋友,肯定已經猜出了這個人是誰。
這個人,就是杜伏威。
在真正的歷史上,寇仲和徐子陵自然是不存在的。不過杜伏威這個人,在隋朝末年確實真實存在過的,而且在隋末唐初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你知道正史上的杜伏威,到底是什么樣的嗎?
1.艱難起家
和小說里描寫的黑道大佬不同,真正歷史上的杜伏威,并不是什么黑道霸主。而且,他的起家史,更是相當的艱難。
杜伏威是齊郡章丘人,如果放在現在的話,則可以理解成是正宗的濟南人,是一個妥妥的山東大漢。
不過,和隋末其他割據梟雄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應該算是最差的一個了。杜伏威早年特別特別的窮,窮到連活命夠很難,只能靠偶爾偷雞摸狗才能生活。
這種事情,其實也不難理解。倒不是杜伏威天生喜歡偷東西,只不過當時社會環境特殊,不這么干活不了而已。大家都知道,隋朝末年的時候,隋煬帝楊廣數次征討高麗,又修建了大運河,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而隋朝當時主要征調的目標,就是今天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百姓。
之所以會這樣,倒不是楊廣對這兩個地方有什么地域歧視。從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出來,修大運河,很大一部分就恰好位于這個區域內。而楊廣征討高麗,同樣是從這個區域內調動補給和兵源最省時省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當時這個區域內的底層百姓,過的特別的慘。所以,隋末最先開始起義的,也是這個區域里面的農民軍。
但凡能活得下去,誰愿意豁出命去造反啊?
杜伏威便屬此類情況,實在活不下去了,只能走上了造反這條路。
不過,關于杜伏威起事的經過,還有一個小故事。杜伏威最窮的這段時間里,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叫做輔公祏。這個朋友,不但接下來陪了他一輩子,也改變了他的一生,兩人還一同被光榮的記載到了歷史上。當時輔公祏的姑姑家,過的還是比較好的,以養羊為生。為了幫自己的這個好兄弟活命,輔公祏就幫助杜伏威,去偷自己姑姑家的羊。結果輔公祏的姑姑也是個硬茬,對自己的侄子也沒有任何可憐,直接報了官。就這樣,在官府的追捕下,兩個人只能選擇亡命天涯。最終,兩人逃到了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地區,拉了一伙人,徹底落草為寇。
這一年,杜伏威十六歲。輔公祏年紀稍長一些,但也絕不超過二十。
史書上對于兩人的這次落草為寇,一般視作是兩人起兵的起始點。這種說法倒也沒錯,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當時的杜伏威和輔公祏,絕不是什么正規的農民起義軍,只是一伙單純強盜而已。甚至連強盜都稱不上,只能稱之為流匪。
一路流竄作案的匪徒。
杜伏威和輔公祏這支起義軍,雖然是從山東起的家,但是為了活命,卻一路流浪到了江淮地區。到了這邊之后,才算徹底扎下根來。
求生的力量總是強大的,為了和官府抗爭,給自己求一個活命,兩人不得不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杜伏威和輔公祏這對黃金搭檔,當時雖然年紀不大,但在造反這件事上,卻漸漸摸出了一些心得。漸漸的,兩人麾下的勢力越來越大,在吞并了周圍的很多小勢力之后,終于成了一股較大的起義軍勢力,杜伏威開始自稱是將軍,統領這個小勢力。他做正,輔公祏為副。
2.轉戰江南
隨著自身實力逐漸增強,杜伏威和輔公祏的名頭開始越來越大,一度威脅到了江都。當時江都方面派校尉宋顥前來圍剿他們,結果被杜伏威用計引入蘆葦蕩中,一把火燒的干干凈凈。
這一戰后,有個名叫趙破陣的起義軍領袖,聽說了杜伏威的戰績后,覺得他還不錯,便有了想要用強收復他的心思。結果杜伏威將計就計,只身帶著十個人前去赴宴,趁機直接干掉了這個趙破陣,吞并了他麾下的實力。
至此,杜伏威麾下實力再次增加,估計已經超過了萬人。不過這時的杜伏威,本質上仍是一伙草寇的首領,而不是什么農民起義軍領袖。因為在這一戰后,杜伏威趁勢拿下了安宜。而對杜伏威拿下安宜這一戰,史書上用了一個簡簡單單的屠字。
屠字,意味著屠殺。
也就是說杜伏威拿下了安宜之后,并沒有將其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以此繼續發展,而是搶奪一番之后,直接屠了這座城里的人,揚長而去。
如此行事,自然遠遠比不得后來得天下的李淵,就算同為農民軍領袖的竇建德,也是相去甚遠。所以,杜伏威注定只能是梟雄,而不是那種最終能得天下的人。
大業十一年十月,杜伏威再次為自己的草莽性格,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時有個叫李子通的,也是隋朝末年南方有名的一個起義軍領袖。李子通本是長白山左才相的手下,因為太有能力而被排擠,不得不率眾出走,擁兵自立。到了江淮一帶之后,為了暫時落腳,所以提出要歸降于杜伏威。
對于李子通的加入,杜伏威喜出望外,竟然沒有半點防備。結果不出所料,李子通站穩腳跟后,馬上發起兵變。若非杜伏威麾下還有幾個肯為他死戰的心腹,估計杜伏威這次兵變里就必死無疑了。
最終,杜伏威靠躲進蘆葦蕩里,僥幸逃過了一命。
當年干掉隋軍是在蘆葦蕩,如今逃命也是靠蘆葦蕩??磥韺τ诙欧碚f,蘆葦蕩應該算是他的福地了。
而且,禍不單行的是,當時隋軍趁著杜伏威內亂的機會,直接大軍壓境。毫無準備的杜伏威,自然被殺的大敗。
據說,當時已經受了重傷的杜伏威,還是他一個部下的妻子給背出來的。
連續兩場大難,讓杜伏威損失慘重。而且,在這段時間內,不但李子通站穩了腳跟,徹底占領了海陵一帶。而李子通的老上司左才相,同樣也率軍占領了淮北。至于杜伏威自己,雖然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里,抓緊時間搜羅各處散兵,實力再次恢復到數萬人。但是這個時候的江淮地區,已經是李子通、左才相、杜伏威三足鼎立的局面,杜伏威已經沒了統一江淮的機會了。
連江淮地區都拿不下,自然也就談不上后來的逐鹿天下了。
3.經略江淮
事實上,像之前的李子通事件,在隋末并不止發生過一次。比如后來李密戰敗后,就曾想要暫時投降李淵,然后再圖大事??墒抢蠲苓@一投降,李淵直接通過政治手腕,瓦解了瓦崗軍的內部,李密的假投降也變成了真投降,最后兵敗身死。
如果杜伏威能有李淵一半手腕的話,估計也不會遭此慘敗。
當然,連續經歷過兩場大難的杜伏威,也終于認識到自己作為流匪的不足之處,開始向正規的農民軍轉型。
杜伏威應該覺得幸運的一件事情是,當時他周圍的幾個勢力,都不是特別的強。如李子通、左才相等人,比之北方的李淵、李密、竇建德等人,不管是戰略眼光,還是統兵打仗的能力,都相差了太遠。要不然的話,估計杜伏威也撐不到最后了。
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杜伏威除了招攬一些散兵,擴張自己的地盤之外,最主要的敵人,還是不斷來圍剿他的隋朝軍隊。雙方幾次交手,杜伏威或勝或平,實力在慢慢的提升。
而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江淮地區的局面。
隋煬帝駕臨江都。
對于隋煬帝移駕江都這件事,演義小說里說他是為了去看瓊花,而正史上原因則是多種多樣,主要是為了擺脫傳統關隴世家的控制。但不管怎么說,到了大業十二年年底,隋煬帝確實轉移到了江都。跟著他一塊來的,還有十幾萬隋朝精銳大軍。
照理來說,皇帝本人來了,而且還帶著十幾萬精銳大軍,江淮地區應該被一戰平定才對。但實際上,恰恰是隋煬帝的到來,讓整個江淮的局勢,瞬間翻轉。一時之間,無數底層人民,參與到反對楊廣的起義大軍當中。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倒不是楊廣真的那么招人恨。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隋朝當時來的,除了楊廣以外,還有整個隋朝的朝廷,以及十幾萬大軍。這些人一下子到了江淮地區,都需要江淮地區的百姓來供養。原本就已經活的很艱難的老百姓,這下子徹底活不起了。
既然活不起了,那就只能加入起義軍了。
如此一來,江淮地區的起義軍勢力開始猛漲。杜伏威麾下的勢力,更是首當其沖,收斂了大量無家可歸的底層農民。而且,這次杜伏威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再流竄作案,而是先后打下了高郵、歷陽等地好好經營。另外,杜伏威還下令,對領地內的百姓,征收極低的稅賦,同時嚴懲貪官污吏,一旦抓到,直接砍頭。
這幾項措施實行以后,杜伏威很快就得到了底層百姓的認可,麾下勢力也變得更強了。而且最關鍵的是,在這幾項措施實行之后,終于有士族開始來投奔杜伏威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志。
要知道,在歷朝歷代,唯有得到士族支持的勢力,才能真正割據一方。要不然的話,只是無根浮萍,根本堅持不了多久。
在這種局面下,很快,就到了大業十四年。
這一年,江都政變爆發,楊廣被麾下禁軍給勒死了。
楊廣一死,天下瞬間分崩離析。
當時干掉楊廣的宇文化及等人,發出命令,委任杜伏威為歷陽太守。杜伏威這次倒不傻,知道宇文化及長不了,轉而向洛陽的楊侗俯首稱臣。不過很快,楊侗又被王世充廢掉,杜伏威既再次沒了歸屬。
再之后,就是轟轟烈烈的一場隋末大戰了。
在北方,原本正在洛陽和王世充死磕的李密,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和王世充暫時休戰,轉頭去打宇文化及。最后,打垮了宇文化及之后,李密也是慘勝,結果被王世充一擊打垮,自己也投降了李淵。在這三家大戰的時候,李淵趁機拿下了長安,并且打垮了西面的薛舉和李軌。再加上李密的歸降,實力驟然成了天下最強的一個勢力。而山東的竇建德,則是趁著王世充等人的大戰,悶聲發大財。等到江都政變爆發兩年之后,北方就數李淵、王世充、竇建德這三家最強。而這其中,又以李淵實力最強。
至于南方,最強的則是蕭銑。但蕭銑因為個人原因,起兵打下一塊很大的地板之后,不得不暫時休兵罷戰,沒有再向外擴張。
而在這個時間內,江淮地區的三家勢力,雖然也在相互攻伐,但始終沒有太大起色。到了武德二年年底,依然是這個局面。
到了這個時候,江淮這邊的幾個割據勢力,已經注定失去了最終得到天下的可能了。
4.投降李淵
當時的杜伏威,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
不過,和其他很多割據勢力的領袖不同,對于杜伏威來說,能不能得到天下,其實并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
因為他當年起兵,本就只是為了活命而已。
于是,在經過一番思考后,杜伏威選擇投降了關中的李淵。之所以會選擇李淵,只是因為當時李淵實力最強,最有可能統一天下而已。
而杜伏威的投降,對于李淵而言,更是一個天大的驚喜。
當時的李淵,正苦于和王世充、竇建德兩家死磕。對于杜伏威的投降,自然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在李淵的支持下,杜伏威最終戰勝了李子通,被李淵授以諸多高位。當時在唐朝內部,比杜伏威身份更高的,只有三個人: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就連李淵的親兒子李元吉,地位都不如杜伏威。
再后來,投降了李淵的杜伏威,像是一下子開了竅一樣。很快打敗了李子通,以及江南的另一個割據勢力沈法興。到了武德四年年底,不但李淵正面擊潰了王世充和竇建德,杜伏威這邊,也基本統一了整個江淮地區。而且,就在李淵和王世充、竇建德正面硬磕的時候,他派出的一支偏師,由李孝恭和李靖率領,還拿下了南方最強大的蕭銑。
至此,李淵統一天下之勢,已經勢不可擋了。
武德五年,在李世民擊潰劉黑闥之后,李家的地盤,終于和杜伏威正面接壤了。到了這個時候,整個天下唯一還對李家有威脅的,就是杜伏威本人了。杜伏威雖然已經稱臣,但到底還沒有被李家接管。而這時的杜伏威,倒也識趣,直接上書請求入朝。收到來信的李淵,也是大喜過望。于是,武德五年七月,杜伏威抵達長安。至于他的本部勢力,則是由他的義子王雄誕統領。
如果可以繼續這樣發展的話,杜伏威的晚年,說不定就可以在長安享盡榮華富貴,自身也成為李唐開國最大的一個功臣了。
但是,就在杜伏威抵達長安一年之后,情況再次發生了變化。
當年曾和杜伏威一塊起義的輔公祏,曾是杜伏威最好的朋友。但是,隨著起義軍勢力的逐漸壯大,國無二主,杜伏威自然也就只能防著點輔公祏,讓輔公祏逐漸失去了大權。而在杜伏威遠赴長安之后,輔公祏趁機重掌大權,然后宣布再次起事。
舊部起事,對于身在長安的杜伏威來說,自然是如坐針氈。而在這件事發生之后,杜伏威更是突然暴斃。按照史書的記載,杜伏威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吃所謂的長生藥,給自己吃死了。但這里面,到底有沒有李家下的黑手,后世就不得而知了。
一代梟雄,終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尾聲
杜伏威死后,江南起事的輔公祏,很快就被李家擊敗,然后抓了俘虜。
輔公祏投降后,竟然向唐軍揭發,杜伏威才是此次謀反的主謀。而當時杜伏威已經身死,自然無法再被問罪。但就算這樣,李淵還是除掉了他所有的官爵,沒收了他的家眷。
直到貞觀元年,李世民上位之后,才給杜伏威平反,以吳國公之禮重新下葬,其子繼承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