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扇:常年性的河流出山后,以山麓谷口為頂點向開闊低地展布而形成的扇狀堆積地貌,是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
洪積扇:干旱、半干旱地區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扇面上水系較少。
如何辨別:
1.發育氣候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季節性洪流形成的山前堆積物為洪積扇(分選性不明顯),常年的水流形成的山前堆積物為沖積扇(分選性明顯)。
洪積扇是在干旱半干旱氣候區的季節性洪流區發育形成,出山口的河流往往是暫時性的。
沖積扇往往是在多雨濕潤山區出山口處形成,河流往往是常年性的,此外沖積扇邊緣處可能還有泉水出露。
2.土層顏色及分層的連續性方面不同。
(1)洪積扇土層呈灰黃-黃色,沖積扇土層呈紅色
在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洪積扇巖石中的鉀、鈉、鈣、鎂等元素形成易溶鹽類淋失,而其中一部分難溶的硫酸鹽、碳酸鹽等則因氣候干旱富集于扇面上,形成碳酸鈣、石膏和鹵化物,導致洪積扇的土層呈現灰黃-黃色。在濕熱氣候條件下,沖積扇中的硅酸鹽、鋁硅酸鹽礦物全部被分解,可遷移元素也全部析出并淋失掉,而硅、鋁、鐵則形成氧化物如鋁土礦、赤鐵礦、褐鐵礦等,因而沖積扇的土層呈現紅色。
(2)洪積扇出現不連續分層,沖積扇有明顯連續分層
一般河流出山口后就是廣闊的山坡,坡降很大,扇狀堆積體隨時間不斷前推,形成了粗礫石-細礫石-中粗沙地層層序,上覆細沙礫和粉沙,代表了一期洪水沖積過程。洪積扇和沖積扇均有層理出現。洪積扇形成過程中,間歇性流水使得粗粒沉積物間充填后續水流攜帶的細粒沉積物,粗粒沉積物與細粒沉積物交互,沉積混雜,粒徑粗細差異巨大,產生不明顯的分層。而濕潤區的沖積扇由于常年性流水,形成粗細明顯的分層沉積結構。
高考專題:
(2021年全國甲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宗成下列要求。(24分)
圖4所示的我國祁連山西段某山間盆地邊緣,山坡、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的植被均為草原,其中沖積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蓋有沙和粉沙物質,附近氣象站(海拔3367米,監測的年平均氣溫為-2.6°C,年降水量約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風。
(1)說明沖積扇和山坡堆積物中礫石的差異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間遷移過程。(8分)
(3)說明沖積平原水分條件比山坡和沖積扇好的原因。(8分)
【答案及解析】
(1) 沖積扇:以沙礫為主,礫石分選較好,有一定的磨圓度;由流水搬運、沉積而成。山坡:以角礫為主,礫石分選較差(大小混雜),磨圓度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較高處可能有冰川作用)。
解析:堆積物顆粒物的特點從顆粒物的類型、大小、分選性、磨圓度等方面考慮一般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顆粒物物分選性好,磨圓度高;冰川或重力作用形成的顆粒物分選性差,磨圓度差。沖積扇為流水沉積作用,山坡為重力作用形成。
(2) 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于沖積扇。春季,風力強勁,沖積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啟動。風沙流沿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后挾沙能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在山坡上。
解析:根據圖示,沙和粉沙集中分布在沖積平原,出現在山坡上需要接著外力作用(風、流水、冰川、海浪等),該地冬春季多風,在風力的吹拂作用下,從沖積平原搬運到山坡,受山坡阻擋,風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
(3) 地勢較低,山坡和沖積扇流水在此匯集。(沖積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質顆粒較細,利于保水;深層土壤冰凍時間較長,利于蓄水。
解析:水分含量從進入的水分和出去的水分兩個角度考慮,沖積平原水分條件更好,說明進入的水更多,出去的水更少。進入主要考慮降水、徑流匯入,該地地勢低,有利于徑流匯入;出去主要考慮蒸發、徑流排出、下滲,該地顆粒物較細,有利于涵養水源,不利于水的排出,氣溫較低,蒸發弱,多凍土,不利于下滲。
來源:中學地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