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冊的第四單元是對景物描寫類的文章進行學習,因此會把重點放在景物描寫細節方面及景物描寫類文章的框架結構等的梳理上,要引導孩子逐步形成對景物描寫類文章的閱讀思維和寫作框架。
做丨減丨負丨不丨躺丨平丨的丨家丨長
《古詩二首》復習思路
學習古詩的方法: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溯詩源。
一、《登鸛雀樓》
1.帶著問題去讀詩文,并繪制思維導圖
① 詩人在鸛雀樓上看見了什么景物?
② 詩人在鸛雀樓上想到了什么?
③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2.解詩意
①白日:太陽。 ②依:挨著、依傍著。 ③盡:完。
④入海流:流入大海。 ⑤欲:想要。 ⑥窮:盡。
翻譯:
太陽依傍著西山慢慢落下,黃河朝著大海的方向奔流。
若想要看到更遠的風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樓層。
3.悟詩情、溯詩源
根據王之渙及其夫人的墓志銘,王之渙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薄”,任職時間一直持續到開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罷官悠游。經過十五年的悠游后約在天寶元年(742年)復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 這首詩的創作年代約在開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屬于王之渙的晚年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景色非常壯麗;后兩句寫意,把哲理與景物融為一體。詩人用最樸素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寫出了積極向上的人生不態度。
4.知識拓展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其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二、《望廬山瀑布》
1.帶著問題去讀詩文,并繪制思維導圖
①詩人看見了什么景物?
②詩人想到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③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2.解詩意
①香爐:廬山香爐峰。 ②紫煙:紫色的煙霧。
③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高很長。 ④九天:很高的天空。
翻譯:
在日光的照耀下,廬山的香爐峰升起紫色的煙霧,
遠遠望去,一條瀑布從山間流下,好像掛在山前一樣。
從高高的懸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那么長,
感覺就像是天上的銀河落到了人間。
3.悟詩情、溯詩源
一般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李白時年24歲。
本詩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后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詩中有四個字(詞)用得最妙:
①“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
②“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
③“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④“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
七言絕句因篇幅較小,詩人用夸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為夸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蕩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縱橫捭闔,亦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4.知識拓展
李白還有另外一首《望廬山瀑布》,一說是同時所作。
三、基礎知識
1.關于生字
①識字表:要求會拼音、會組詞,最好掌握字的部首、結構與音序,可以做到看詞語寫拼音,涉及生字:樓、依、盡、欲、窮、層、瀑、布、爐、煙、遙、川
②生字表:要求會寫并可以寫出生 字的筆順、會組兩個以上詞語,熟練掌握生字的部首、結構與音序,包括以下生字:樓、依、盡、黃、層、照、爐、煙、掛、川
③多音字:更、落、盡
2.關于詞語
①詞語擴充(讀熟背過、會寫)
窮盡 山窮水盡 層疊 層林疊翠
煙云 煙消云散 山川 名山大川
張望 東張西望 奔走 東奔西走
家業 安家立業 思想 冥思苦想
來往 寒來暑往 風雨 狂風暴雨
3.會背寫古詩,掌握詩人的朝代和名字。
四、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