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1月25號,臺灣省內,荷蘭人困守在熱蘭遮城(現臺灣省臺南市西安平鎮)里已經足足有半年多了,城里的荷蘭人每天都在病死、餓死。
外面的軍隊雖然一直沒有進攻,但封鎖了所有的海路陸路出口,只要荷蘭人敢突圍,就會被痛打一頓。荷蘭人的海軍陸軍多次失敗之下,已經早就放棄了突出去的想法,只是還對天邊的援軍心存幻想,苦苦支撐。
然而,這一天,臺灣城北邊、東邊和南邊的陣地同時傳來巨響!對方調來了幾十門大炮,兩個小時內發射炮彈2500發!熱蘭遮城內頓時成了一片火海,炮火連天。
對于早已山窮水盡的荷蘭人來說,這一輪密集的炮火徹底摧毀了他們最后一絲負隅頑抗的念頭。
3天之后,29個荷蘭高層舉行會議,25個人同意投降。
這個讓侵略者輸得一敗涂地的將軍,叫做鄭成功。
1
1624年,鄭成功出生在日本。
他的父親叫鄭芝龍,在日本期間娶了一個日本媳婦田川氏,生下了他。
后來,鄭芝龍回中國闖蕩了,一直由母親照顧小鄭成功,日子過得很艱難。
母親常常跟他說,他的父親在中國是大豪杰,大英雄,要繼承父親的事業,鄭成功必須要先學本領。
鄭成功讀書和練武都非常刻苦,直到他7歲時,父親終于派人回來找他們母子倆了。
原來,父親鄭芝龍以前是個海盜。1630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上了岸,就急不可耐地要來接回兒子。
日本不允許國民離開日本,鄭芝龍帶著艦隊來軟硬兼施,也只被允許接走了鄭成功,田川氏還留在了日本。
說是“回家”,可這個家似乎并不溫暖。
叔叔和鄭芝龍的部下們見到了鄭成功,有的畢恭畢敬,叫他公子爺,和他有距離感;有的當面就敢叫他雜種,比如叔叔鄭芝豹。
只有叔父鄭鴻逵對鄭成功很好,盡心盡力地教導他。鄭成功也非常渴望表現一番,得到大家的認可。
十五歲的時候,鄭成功就過了縣試。
1644年,鄭成功從福建北上來到南京,不僅進了國子監念書,還拜了文壇領袖錢謙益為師。
他的詩文氣魄宏大,很得老師的欣賞,錢謙益專門把他的名字從福松改為“鄭森”,字“大木”,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深沉整肅,叢眾茂盛。
一開始鄭成功還能在書齋里埋頭苦讀,但隨著時局的動蕩,他不能置身事外,必須著眼看國家和民族大事了。
當時的明朝已經日薄西山,鄭成功來南京不到一年,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滅亡了明朝,不久之后,清兵入關南下,又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清軍所到之處生靈涂炭,哀鴻遍野。
鄭成功是在錢謙益這里學了忠君愛國的思想,他也深信不疑。
可是,很快他就發現,這些讀書人嘴上說一套,背地里做得卻是另外一套。
崇禎死后,東林黨人和馬士英各自想擁戴一個皇帝,說是為了社稷,其實是給自己撈政治資本,哪怕大半國土的百姓在清軍鐵蹄下哀嚎,這些老爺們還是忙著內斗,黨爭。
即使是老師錢謙益,除了忙著內耗,剩下的時間就是在跟小妾柳如是吟風弄月,秦淮河上的歡歌笑語還是如往日熱鬧。
1645年,清朝率軍南下,忙著黨爭的南明朝廷不管不顧,清軍很快攻破了史可法鎮守的揚州,清軍入城以后,燒殺劫掠十天,史稱“揚州十日”。
清軍攻占南京后,各路明軍看著城池失陷卻相互傾軋避戰,長江天險在侵略者面前如同坦途。
許多被打散的官軍,不僅沒有自發組織起來繼續抗清,反而正忙著劫掠百姓,殺良冒功,或者跳反助紂為虐。
等鄭成功退回到福建時,他爹鄭芝龍已經靠著數十萬軍隊,力保隆武皇帝坐上龍庭,成了軍政一把抓的強人。
隆武皇帝為了拉攏鄭芝龍,特地接見了鄭成功,還給他賜姓“朱”,起名“成功”,讓他執掌禁軍,朝中都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鄭成功原以為,自己的父親和那些人不一樣,一定有魄力和清軍打的。
可是,鄭成功慢慢發現,他看錯了父親。
鄭芝龍一輩子都是商人思維,他表面上是隆武朝廷的“柱石”,但心底里早就準備潤去清朝,順手把隆武皇帝賣個好價錢,只要新朝廷讓他繼續當閩海王,他才懶得管政權如何更替。
浙江到福建的仙霞關地勢險要,隆武皇帝再三勸鄭芝龍北上鎮守,鄭芝龍卻敷衍了事,不僅不肯增兵,反而指使仙霞關守將準備迎接清軍。
在鄭芝龍的府邸里,清朝派來的使者被當作座上賓,按照鄭芝龍的計劃,投降計劃萬無一失,只等把皇帝賣個好價錢。
可鄭芝龍千算萬算,卻唯獨算漏了自己的兒子。
在鄭成功看來,他不想學“良禽擇木而棲”,也不懂鄭芝龍那套當海盜的“生意經”,他眼見清軍的殘暴,心里只想帶兵抗擊清軍,保國安民。
一開始,鄭成功還想忠孝兩全,鄭芝龍讓仙霞關守將和清廷往來,鄭成功就借著“巡邊”的名義,打著父親的旗號突然趕到軍營,誅殺了清軍頭目,重新奪回了軍隊的控制權。
鄭芝龍四處暗示部下北上降清,排擠那些不聽話的人,鄭成功就在暗地里聯絡叔叔鄭鴻逵和其他將領,團結了一大批人。
做好準備以后,鄭成功當面找父親攤了牌。
可鄭芝龍不僅沒聽兒子的勸告,反而大罵鄭成功“癡兒”、“傻子”,執意要投降清朝。
聽到這里,跪著懇求父親的鄭成功一躍而起,義正詞嚴地反駁道:
從來只有父親教兒子怎么“報國”,沒有聽哪個父親教兒子怎么去當“二臣”的!我不會跟你去投降,父親此去如果有什么不測,兒子只能披麻戴孝,起兵復仇!
到此,父子倆徹底決裂!
果然,一切如鄭成功所預料。
一開始,清軍主帥看到鄭芝龍來投降,就好酒好肉,可等鄭家軍被控制后,他立馬翻臉,把鄭芝龍挾持到了北京。
在鄭芝龍北上時,清軍趁著鄭家軍回援不及,攻打了鄭芝龍老家南安,侮辱鄭成功的母親,母親不堪受辱,在亂軍中自殺。
沒多久,給鄭成功賜姓的隆武皇帝也在戰亂中殉國了。
幾個噩耗接連傳來,鄭成功傷心不已,一度哭到昏厥。
但是,第二天,鄭成功就召來了追隨自己的鄭家軍將士,劍指蒼天,發誓要報仇雪恥!
在此之前,鄭成功沒有什么實際行軍打仗的經驗,只能跟著叔叔們從頭學起,吃了不少敗仗。
1647年攻打福建海澄,清軍在野外展開伏擊,鄭軍不敵敗退。整頓部隊后,鄭成功轉攻泉州府,又被清軍掏了同安縣的大后方。
最慘的一次,是鄭軍在廈門基地的補給被清軍全部截獲,鄭成功只保住了祖宗牌位,和全艦隊在海上餓了整整兩天才逃出生天。
每一次敗退回海上,鄭成功都會對著地圖一言不發,默默思考。部下都以為他被清軍打怕了。
可每一次鄭成功從營帳出來,都會拿出新的作戰計劃,帶著大家又一次發起進攻。
正是鄭成功這股子執著,讓他成為了當時漢人心中的最后一面旗幟。
清軍殘害百姓的事干得太多了,所以只要鄭成功堅持對抗,哪怕他也打了一些敗仗,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的百姓們還是支持他,也有越來越多鄭芝龍的舊部,不斷從海外趕回來投奔他。
幾年的軍事生涯里,鄭成功也摸索出了和清軍對抗的套路。
史料估算,鄭軍有20萬左右的人馬,有金木水火土“山五路”,仁義禮智信“海五路”,合計十大商行這種專門負責搞錢的商業網絡。
也有深入內陸無法撤回,改組成“天地會”,把持漕運等生意,暗中反清復明的敵后組織。
金庸小說里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原型就是鄭成功的謀士陳永華。
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下,鄭軍不僅沒有覆滅,還在南方沿海扎下了根。
長江戰役,鄭成功打得清廷聞風喪膽,順治皇帝甚至都動了收拾包袱回東北老家的想法。
廈門之戰,鄭成功3萬水軍以少勝多,擊潰清軍的水師,斬殺數十名滿洲八旗高級將官。
影視劇里能文能武的陳近南形象,其實更像是歷史上的鄭成功。
在周星馳版《鹿鼎記》里,有一個不少人津津樂道的劇情,就是總舵主陳近南跟韋小寶說:
小寶你是聰明人,跟外面那些蠢人不一樣,那些蠢人我們可以用宗教的形式催眠他們,用“反清復明”的口號讓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事是對的。
但我們跟清朝斗,其實是因為清朝搶了我們的銀子和女人,所以我們要打回去,搶回我們的銀子和女人。
其實,以歷史上陳永華的所作所為來看,總舵主對韋小寶說的這段話才是假話。
真正愛“錢和女人”的,都是韋小寶這樣的人,總舵主混了一輩子江湖,知道跟這種人講民族大義沒用,只能投其所好。
對總舵主而言,以他的文采武略,隨便去干點別的,都會比現在的人生舒服得多。
可他卻固執地選擇了要去當那個“蠢人”,不要榮華富貴,也不顧及身家性命,也要為那個已經越來越縹緲的理想而奮斗。
歷史上的天地會生命力極強,一直到清朝末年還活著,堅持斗爭了上百年,它還有個名字叫“洪門”,黃花崗72烈士里,有68個都是洪門弟子,洪門弟子里有一個姓孫的,最終實現了他們的理想。
回國頭來看,陳近南跟徒弟說起自己名字時的那段話,才更像是他的心里話:
“為師真名叫陳永華,永遠的永,中華的華”。
為了困死鄭成功,清朝不惜放棄萬里海疆,還頒布了“遷海令”。強行派軍隊擄走沿海地區的百姓,凡是不愿離家的就地殺掉,給鄭成功的部隊留一座座空城。
為了圍攻鄭成功,清軍不惜勾結外國人,他們和荷蘭人組成了“清荷聯軍”,以臺灣省為基地,在鄭成功北上時,從臺灣出發的荷蘭人會把船開到臺灣海峽,襲擊過往的中國商船,殺人越貨。
面對兩頭夾擊的困境,鄭成功認為,要想鞏固后方,就不得不拿下臺灣,趕走荷蘭人!
在臺灣省,荷蘭人一直是老殖民者的作派,逼當地人信天主教、學西方文化,不許當地百姓自認“中國人”。
當地漢民領袖郭懷一,早年在鄭芝龍的組織下帶著大家來臺灣開墾,他因為不滿荷蘭人的奴化教育,曾帶領大家大舉起義,但最終失敗了。
郭懷一戰死后,荷蘭人在臺灣報復性地搞了大屠殺,光是在赤嵌地區,就殺了數千人之多。
臺灣省的百姓受夠了荷蘭人,一聽說鄭成功有收復臺灣的意思,他們都主動跑來給鄭成功提供情報。
荷蘭駐臺殖民總督有一個中國籍的翻譯官,叫何斌,之前也跟過鄭芝龍,荷蘭人侵占臺灣期間他為了糊口,去給荷蘭人當了翻譯。
現在聽說鄭成功有收復臺灣的意思,他喜不自勝。恰好,這個時候,荷蘭人派何斌來大陸跟鄭成功談事,何斌一過來就主動表示,愿意給鄭成功當內應。
回臺灣以后,荷蘭人懷疑起了何斌,何斌知道不能待久了,就暗中測繪了一份臺灣沿海地形圖,趁著元宵節果斷開潤,回來投奔了鄭成功。
鄭成功一邊讓人從情報分析荷蘭人的軍力部署,一邊抓緊造船,練兵,籌備糧草,演習。
1661年,鄭成功趁著順治皇帝病死,清朝發喪的時間,立刻親自帶兩萬多人東渡大海,直奔臺灣島!
島上的荷蘭人只有兩千多人,人數和戰艦數量上是劣勢,但他們裝備精良,多是大戰船,荷蘭人在島上修了赤嵌城、熱蘭遮城當要塞,有多門大炮。而鄭成功的部隊很多還是冷兵器,拼火力是處于下風的。
但鄭成功經過長期的分析,早就制定好了戰術,準備各個擊破。
鄭成功兵分三路,第一路從臺江向南,在一鯤身和臺灣島之間的水域照應,切斷熱蘭遮城和赤嵌城的聯系。
第二路駐扎在鹿耳島,守住北航道的外口,阻擊過來的援軍,保證鄭成功軍隊后續的糧道,確保主力打赤嵌城的時候沒有后顧之憂。
第三路,也是鄭成功自己帶的一路,直奔赤嵌城,兵貴神速。
1661年4月30日,荷蘭人的海軍和陸軍傾巢而出,和鄭成功的部隊一場惡戰。
海上,荷蘭人船大火力強,鄭成功就用靈活的小船專門破壞荷蘭戰船的帆,讓荷蘭船失去航行能力,同時讓人帶著小火船偷襲,這種船很小,里面裝滿火藥,開船的人靠近荷蘭人的大船以后,就用鐵鏈把小船拴在大船上,點了炸藥之后就跳船跑。
海戰一開始,荷蘭人的火力讓鄭成功的船隊落了下風,但很快,這種靈活的打法就讓荷蘭人的戰船起火了,荷蘭人的“赫克托號”火藥庫被擊中,當場被炸成粉碎。
荷蘭人很多是雇傭兵,有優勢的時候兇相畢露,一看見劣勢,都不愿意給雇主賣命,眼見不妙就馬上滅火逃竄,直奔荷蘭東印度公司報信。
陸地上,荷蘭人的陸軍火力雖然不錯,但人數遠遠處于下風,鄭成功正面讓藤牌兵和弓箭手配合,另一路從側面包抄。荷蘭人的火槍還沒有放上幾輪,就被鄭成功的部隊包圍了。
荷蘭上尉貝德爾240人的火槍隊被擊潰,貝德爾本人被擊斃。
另一隊荷蘭上尉阿爾多普的部隊和鄭成功的“鐵人軍”正面碰在了一起。
根據荷蘭人自己在《荷蘭人占領下的臺灣》一書里的描述,荷蘭人碰上鐵人軍的場面,大概是這樣的:
“有些士兵執弓負矢,有些左臂負盾、右手持刀,更多的是雙手執住一張長柄大刀,鋒利可怕。每個人上身都有鐵片保護,鐵片上下相聯綴,既可以避槍彈,而甲又到膝而止,各關節處皆可伸縮,因此可以活動自如。”
“那些長柄大刀手,我們荷蘭人稱之為‘肥皂刀’,因為砍人如砍肥皂一樣容易。當地人潰亂的時候,這些大刀手就一沖而上,在亂軍中來往沖殺,猶入無人之境。”
戰斗打到中午,荷蘭人就潰不成軍,三路部隊全部被鄭成功打敗,縮進赤嵌城里。
鄭成功立刻讓部隊切斷赤嵌城和外界的聯系,然后派人進城,命令荷蘭人無條件投降。
赤嵌城里的荷蘭人負隅頑抗了三四天,窮途末路,只能選擇投降。
拿下赤嵌城之后,鄭成功轉而包圍了荷蘭人最后的熱蘭遮城堡,圍點打援。
鄭成功分析認為,如果直接進攻要塞損失會很大,所以他根本不急著進攻,鄭成功封鎖了海上和陸地上的出口,讓部隊在當地就地屯田,開始種菜,做好長期斗爭的準備。
熱蘭遮城里的荷蘭人剛開始被包圍的時候,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覺得自己有巴達維亞的援軍,有強大的滿清當隊友,只要撐一段時間就能突圍。
很快,巴達維亞的荷蘭人選了700個人和10艘戰艦過來想要解圍。
1661年9月14日,荷蘭援軍和熱蘭遮城的守軍分水陸兩路主動出來進攻,想要消滅鄭成功的船隊,從海上突圍。
但鄭成功的軍隊早就設好了埋伏,荷蘭船隊剛進埋伏圈,這邊就萬炮齊發,和荷蘭艦隊激戰一個小時,擊沉了科克倫號,俘虜100多人。荷蘭人的援軍逃回巴達維亞,再也不敢來了。
陸軍眼看海軍失利,沒怎么進攻就縮了回去。
清朝福建巡撫李率泰知道荷蘭人被圍之后,給皇帝上書,主張給荷蘭人提供物資,讓他們進攻廈門,逼鄭成功回救,就可以解熱蘭遮城之圍。
荷蘭人收到消息以后大喜過望,他們選了三艘最大、最快的帆船和兩艘小船,帶足了彈藥,準備前往大陸和清軍匯合。
結果帶隊的人一看到鄭成功艦隊對海域的封鎖,完全不敢接觸,丟下城里的人直接往巴達維亞逃,清軍滿口答應的援助也成了空話。
從此之后,荷蘭人全面轉為防守,龜在城里等死。
很快,因為物資短缺,城里生病的人越來越多,不斷有人偷偷出逃向鄭成功投降。
龜到最后,荷蘭人死傷1600人,彈盡糧絕,疾病流行,還能戰斗的只剩幾百人,大勢已去,全憑“鄭成功還沒進攻”這一點幻想欺騙自己。
但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故意組織了28門巨炮密集開火,對著熱蘭遮城一頓炮火洗地。
震天的炮聲把城里荷蘭士兵最后的抵抗意志摧毀了,荷蘭高層也意識到了,他們不做點什么的話,士兵們就要嘩變了。
3天之后,荷蘭高層一起開了個會,有個議員說,昨天,為了鼓勵士兵工作,我告訴他們,你們如果把工作做完了,就賞你們每個人一箱酒,結果他們回答說,如果不讓他們做那些工作,他們愿意給我一箱酒。
最終,荷蘭高層投票決定向鄭成功投降。
到了這一步,荷蘭人還耍了一點小心思,一開始說讓鄭成功先停止攻擊再談判,失敗以后又提出給鄭成功交大量的贖金,讓自己繼續待在臺灣,留下軍事設施,準備以后找機會卷土重來。
但鄭成功掐滅了荷蘭人所有的想法,堅持荷蘭人必須從中國的領土上滾蛋,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商量的余地!
1662年2月1日星期三,荷蘭人和鄭成功完成協議換文,在熱蘭遮城里飄了38年的荷蘭旗落下,臺灣島重歸祖國懷抱。
可惜的是,常年征戰沙場,鄭成功身體本就不好,再加上他留守在家的兒子不孝,和乳娘通奸,氣得鄭成功病情加重。
在收復臺灣后不久,鄭成功在臺灣島上病逝,年僅39歲。
據說,鄭成功病逝之前,陳永華曾過來看望他,在病床上的鄭成功交待完后事之后,忽然提起了筆,給自己寫了一幅挽聯:
獨去獨來,看粒種傳遺,眾生獨立;
主征主戰,問藐躬何事?還我主權。